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三、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1、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情况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重版,袁可 嘉编选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骆嘉珊编选的 《欧美现代派作品选》,陈焜的《西方现代派文 学研究》,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施 咸荣等翻译的《荒诞派戏剧集》,柳鸣九编选的 《萨特研究》、董衡巽编选的《海明威研究》、 李文俊编选的《福克纳评论集》、伍蠡甫等编选 的《现代西方文论选》等。
2、艺术观念
异化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现代主义 文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异化 ,展示了人“对立性”生存处境和存在感受。 心理真实。强调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 。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文 学创作应该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 形而上的真。现代主义文学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 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 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代 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地利)、斯特林堡(瑞典)、 奥尼尔(美国)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从意大利流行至欧美各国的 现代主义流派。其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歌 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 量美”,主张自由的进行艺术创造,具有明显的 文化虚无主义特征,代表作家是马里奈蒂(意大 利)。
论争的意义:
传播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对传统文艺观念 的冲击; 改变了现实主义一枝独秀,促进了文学的多 元化; 艺术表现上的突破和创新,促进了审美的多 样性,也体现出对秩序反抗的精神维度; 加快了当代文学的世界化进程。
2、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 学 黄子平的《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 (《北京文学》88年2期),季红真的《中 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 艺报》88.1.2、1.9)、邹平的《中国存在 现代主义文学土壤吗?》(《文汇报》 88.4.8)
否定派:理由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质 疑》、李准的《现代化与现代派有着必然的 联系吗?》、雷达的《坚持文学发展的正确 道路》等文中坚持苏联日丹诺夫认为现代主 义文学是现代资产阶级堕落的、“衰颓与腐 朽”的文艺,思想体系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艺术观赏有着 本质的区别,认为现代派不合中国的国情。
2、朦胧诗中的现代主义
意象新异,主题晦涩,形式创新,语言悖论。徐敬亚称为 “文学的叛乱”。 “太阳已像拳师一样逾墙而走/留下少年/面对着忧郁的向 日葵 (多多《夏》) 有这样玩野的浪花/就有这样彪悍的蝴蝶 (舒婷(帆))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北岛 《我不相信》)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一代人》)
超现实主义是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间由法国 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企图将文 学创作从理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 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更高更真 实的现实,即“超现实”。表现超理性、超 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粹 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超现实主义 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80年代的思想解放,改变了人们对西方文学理 论的态度。 新启蒙时代的又一次西学东渐;中国文学开始再次 接续西方文学;方法年、观念年对文学的冲击;现 代主义作为一种反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去政治化的 资源被文学界所采用。 戴厚英在《人啊,人!》后记中对中国现代派的呼 唤。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反映非人时代。 冯骥才“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的呼吁。
深度模式。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表象 作直观的再现,往往用非纪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 、结构错乱等手段,构建一个象征隐喻性的神话式 的艺术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广泛的意蕴 。 化丑为美。现代主义文学提倡“反向诗学”,更多 的是表现人性恶的因素,表现人对丑恶的抗争,意 在“发掘恶中之美”。
形式主义。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艺术的形式即内容, 追求“艺术的非人格化”,对艺术的形式 和技巧进行大胆革新与创造,标新立异, 表现出反传统特征。追求“有意味的形 式”。拓展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但也造成 了理解上的困难。
3、发展演化
象征主义19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先驱诗 人是波德莱尔,后经韩波、魏尔伦、马拉 美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初走出法国,在 欧美广泛流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 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主义的内涵与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引入中国,主要是作为创作方法的引入,在 30年代才逐渐汇成一股创作潮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潮流,实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 世界文学的交汇,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了世界化的进程。 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坛的出现,也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对西 方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驳杂和局促。20、30年代,现代主 义走马灯式的在中国文坛亮相,但它常常是依附于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而存在的。如象征诗派、现代诗派 、新感觉派、九叶诗人的创作等。
3、中国社会的转型,文学的现代主义追求, 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社会转型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部分西 方现代主义文学生长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基 础。
四、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表现
1、伤痕反思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夜的眼》《风 筝飘带》《活动变人形》等。借意识流程展现几 十年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起伏沉落,揭示人 心的内伤。 宗璞的《我是谁》,借荒诞梦境,揭示文革浩劫 给韦弥的精神创伤,展示了文革将人变为非人的 残酷,是中国现代极左政治中人的“变形记”。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的 时代精神的文学再现和艺术表述。西方社会开出的“恶之花”。 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 值观念,人的异化倾向、战争、灾难等因素,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 文化的毁灭。 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 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怀疑,对未来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导致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流行。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 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主义也是西方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第七章 新时期现代主义 文学理论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概述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概述 1、产生背景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20 ,它同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很 20 有影响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 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等。
五、新时期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论争 1、中国是否需要现代主义文学
80年代初围绕如何评价现代主义、现代化与现代派的关系、社会主义 文艺方向等问题展开的学术论争。 肯定派:戴厚英—“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也有它的必然性,它既是现 代派作家对现实主义的否定,也是现实主义艺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 ”坚持以现代主义“反抗”“否定”现实主义。王蒙、李陀、宗璞、 张洁等表示声援。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外国文学研究》82年1期),认为社会 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必将出现现代派的文学艺术。 四只风筝的争论:8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 探》;《上海文学》82年8期发表冯骥才(《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李陀(“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刘心武(《需 要冷静的思考》)的三封通信。认为现代派是“历史的反映和产物” ,“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是不可遏止的现代文学潮流”。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 美等国的现代主义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 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人的意识流程, 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 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产生于法国,50年代后盛行 于西方文坛。强调表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 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性 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的自由选择,注重介入生 活,贴近生活,作品富有真实感,强调戏剧冲突, 结尾往往意味深远。
新潮诗
1986年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 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 展”,标志中国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群落的 形成。也被称为“美丽的混乱”。 如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新传 统主义、新感觉派、客观主义、莫名其妙 派、撒娇派等。以标新立异、任性骄纵、 嘲笑时代、调侃他人的反文化、反崇高、 反传统著称。声称要彻底埋葬朦胧诗
4、新潮小说
刘索拉、徐星、马原、莫言等借鉴西方现 代主义创作的现代主义性质的小说。 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 无主题变奏》,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残雪 的《苍老的浮云》,洪峰的《奔丧》等。
5、现代主义戏剧探索
如高行健的《车站》、《绝对信号》、《 野人》,马中骏、秦培春的《红房间·白房 间·黑房间》,刘树刚的《十五桩离婚案的 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王培公的《WM(我们)》,朱小平等的《桑 树坪纪事》,锦云的《狗儿爷涅槃》等。
3、王富仁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上下)(《天 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