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针对训练第二部分模拟训练高考仿真模拟卷(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佞.臣/宁.愿噱.头/戏谑.畜.牧/六畜.兴旺应.有尽有/应.接不暇B.悲恸./恫.吓毛坯./胚.芽圈.养/可圈.可点曲.尽其妙/曲.径通幽C.绯.闻/悱.恻谙.熟/喑.哑载.体/载.歌载舞称.心如意/称.兄道弟D.柳.絮/纽.扣眼眶./匡.复结.交/开花结.果瑕瑜互见./层见.叠出【解析】D.liǔ/niǔ,kuànɡ/kuāng,jié/jiē,xiàn/jiàn。
A.nìng/nìng,xué/xuè,xù/chù,yīng/yìng;B.tòng/dòng,pī/pēi,juàn/quān,qū/qū;C.fēi/fěi,ān/yīn,zài/zài,chèn/chēng。
【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塑造了众多伶牙利齿、能言善辩角色的星爷,面对向华强妻子陈岚的炮轰未发一言,未有回应。
B.2014年6月25日是迈克尔·杰克逊的五周年祭日,这一天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摆满了鲜花,粉丝们自动聚会缅怀他。
杰克逊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了解流言飞语下真实的迈克尔·杰克逊吗?C.庄子学说涵盖极广,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哲学。
他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其作品中瑰丽奇特、变换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D.钓鱼岛及其付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鱼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非议的。
【解析】A.“伶牙利齿”应为“伶牙俐齿”;C.“变换莫测”应为“变幻莫测”;D.“付属”应为“附属”,“鱼政”应为“渔政”。
【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族歌曲,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当这些耳濡目染....的旋律在耳际响起,人们便回想起那流逝的岁月。
B.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C.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D.他在谈到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时说,流行音乐本身并没有前车之鉴....,这完全是凭自己的爱好不断尝试探索的结果。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C.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A.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B.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D.前车之鉴:比喻把前人的失败作为借鉴。
与语境不符。
所以选C。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日,美国一大学研究院对可能出现埃博拉病例的前三十个国家进行了排名,中国位列第十六,该研究院还预测中国可能会在10月底出现埃博拉病例。
B.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纪实的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胸怀博大、内心丰富、视野开阔的领袖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如潮。
C.继“馊水油风波”后,台湾知名企业顶新集团的正义公司以“饲料用油混充食用猪油”又被曝光,随即在全台湾范围内爆发了包括学校、企业以及消费者在内的抵制所有顶新相关企业及所有产品。
D.最近几年无数的国民以集辛酸和恶趣味于一体的“屌丝”一词自称,这一现象具有无奈的意味、自嘲的戏谑以及身份认同的集体无意识。
【解析】B.句式杂糅,“ 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如潮”可改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或“观众好评如潮”;C.成分残缺,“爆发了……”后缺少宾语;D.成分残缺,应在“以及”后加“体现了”。
【答案】A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关于迎春遭遇的一首《恨无常》说:“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警示贾家要及早从名利场中退出,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
B.《家》中对觉慧在鸣凤死后的内心描写极为细致,作者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和懊悔。
C.欧也妮是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最为善良、宽容、慈爱、纯洁的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以她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周围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
D.《呐喊》塑造了大量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压迫者有举人老爷赵太爷、赵七爷、康大叔;帮闲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
【解析】把“迎春”改为“元春”。
【答案】A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
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
《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
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
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
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6.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这些话表明古代统治者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因此,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模式具备以中华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解析】A.“这些话表明古代统治者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偷换概念,应为“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C.“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模式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偷换概念,原文是“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D.表述不正确,“就逐渐消亡了”文中无根据。
【答案】B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解析】C.“最早…追溯”时间推断有误。
【答案】C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这是唐代文明鼎盛的重要标志。
C.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说明唐朝统治者很注意吸收不同民族的人进入政府机构。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解析】A.表述不正确,“致使……”强加因果。
B.“这是唐代文明鼎盛的重要标志”在文中并无依据。
C.“说明唐朝统治者很注意吸收不同民族的人进入政府机构”不正确,应为“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答案】D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
洪武十八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
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
方暑,诸囚惫甚。
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
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
母丧,去。
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
复坐累谪戍安东屯。
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
不许,召为工部尚书。
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
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