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19年11月测试卷

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19年11月测试卷

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19年11月测试卷
语文作文材料、导写及范文
太和一中李岩2019.11.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高考过后,一位母亲在某知名社交平台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女儿刚刚参加完高考,高三这一年,她非常努力,没日没夜复习功课,我们都很心疼女儿。

考完之后,她终于有一种解脱感,而且感觉考得不错,就打算用我们奖励她的5万元买一个奢侈品牌包包,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网友纷纷为其支招,有的回帖说高三一年确实辛苦,奖励一下也理所当然;有的认为物质奖励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你怎么看待这个家庭问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分析:
从作文所给材料要求来看,属于新材料的任务驱动性作文;从立意来角度看,考生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议“母亲”不要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

(2)劝“母亲”、并阐述理性消费的意义与办法。

(3)辩证看待这个问题,建议“母亲”懂得体谅、理解女儿,不伤害女儿的自尊心等。

附范文:
合理,方有利
太和一中李岩提供
普通工薪阶层的家长,用5万元奖励她高考过后的女儿,或许让人们尚可理解,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渗入人心。

但女儿却要用这5万元买一个奢侈品牌的包包,这就匪夷所思。

不禁使人质疑这种奖励及消费的合理性了,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
考了好成绩,奖励个玩具;帮妈妈做家务,奖励个零花钱。

生活中司空见惯。

“期末考得好的话,带你出去旅游”“考入重点高中,给你5000块钱!”“高考被985/211录取,给你2万块。

”相信这些事、这些话,就可能发生你的家庭或你的身边。

奖励是对一个行为的回报。

但家长仅用钱来回报孩子的努力,就会使孩子产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是弊大于利的。

常用金钱奖励孩子,最终只能害了孩子。

所以理性的家长,多用金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基本条件,而不是让孩子在挥霍金钱中消磨意志,自毁前程。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个奖励钱既然已经归孩子所有,她就有支配权;作为家长只能给建议不能给规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但作为一个即将成为大学生的女儿,心智是极端的不成熟,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家庭背景,竟用5万元买一个奢侈品牌的包包,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吗?这也就难怪作妈妈的不能接受而诉诸网络平台。

可是作为母亲,与其埋怨女儿过度消费,不如反思一下为什么要奖励孩子这么多钱?平日自己给孩子灌输了怎样的消费观?
一个即将成为大学生的女儿,竟如此地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养
成高消费的习惯和攀比心理,都将成为日后培养孩子朴素、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的巨大障碍。

在这个年龄阶段,买奢侈品牌包包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作为家长绝不能听之任之。

目前,一些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许多误区: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

而这些误区的存在,都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

君不见,浙江温岭某农村中学用五斤猪肉当作奖学金发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君不见,苏州大学也只是用一元钱外加一张荣誉证书奖励品学兼有的同学。

这样的精神奖励,其深意远不在奖励本身,其对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学习都是一种正能量的引导和鼓励。

这也是奖励的真正目的所在。

奖励形式不需千篇一律,只要能发挥奖励作用,为孩子、为学生营造勤奋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即可。

合理,方有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