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案 探究版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案 探究版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案探究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2.能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2.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方程与函数关系的研究,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情感、态度通过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难点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其他一些情景,灵活地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我们来看一次函数y=2x+1的图像y一次函数从数的角度看是y=2x+1,从形的角度看是一条直线,不管怎样看,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确定哪些基本量呢?二、探究新知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m/s)与其下滑时间t(s)的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2)下滑3s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师引导:(1)观察函数图像可以确定这是那类函数的图像?(2)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需要确定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点拨: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的确定只需要确定一个量k的值,就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师板书:解:(1)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v=kt ,由图像知当t=2时,v=5,所以:5=2kk =2.5.所以:v与t之间的关系式为v=2.5t.(2)下滑3s时:v=2.5tv =2.5×3=7.5所以下滑3s时物体的速度是7.5 m/s.想一想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师总结.设计意图:利用函数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即待定系数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确定正比例函数只需一个条件.情景一、二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取,情景二几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可能更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用图象所反映的实际意义来求函数表达式,如先求出速度,再写表达式,教师应给予肯定,但要注意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并突出待定系数法.想一想:你能否总结出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1.设一次函数表达式.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3.解方程.4.把求出的k ,b 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设计意图:对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方法的归纳和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出这种先将表达式中未知系数用字母表示出来,再根据条件求出这个未知系数,这种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三、典例精讲例1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一根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 cm ;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 kg 时,弹簧长16 cm .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 kg 时弹簧的长度.解:设b kx y +=,根据题意,得14.5=b , ①16=3k +b ,②将5.14=b 代入②,得5.0=k .所以在弹性限度内,5.145.0+=x y .当4=x 时,5.165.1445.0=+⨯=y (厘米).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5.16厘米.变式训练: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千克时,弹簧长1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的弹簧的长度. 设计意图:例题中设置的是利用函数图象求函数表达式,这个例子选取的是弹簧的一个物理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进一步体会函数表达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这道例题关键在于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在求出一般情况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求函数值的问题可迎刃而解.教学注意事项:学生除了从函数的观点来考虑这个问题之外,还有学生是用推理的方式:挂3千克伸长了1.5厘米,则每千克伸长了0.5厘米,同样可以得到y 与x 间的关系式.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并指出两种方法考虑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四、课堂练习1.如图,直线l 是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求它的表达式.2.若一次函数b x y +=2的图象经过A (-1,1),则=b ,该函数图象经过点B (1, )和点C ( ,0).3.如图,直线l 是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填空:(1)=b ,=k ;(2)当30=x 时,=y ;(3)当30=y 时,=x .4.已知直线l 与直线x y 2-=平行,且与y 轴交于点(0,2),求直线l 的表达式.【答案】1.x y 3-=2.33(15)(0)2b B C =-,,,,. 3.(1)223b k ==-, ;(2)18-;(3)42-. 4.22+-=x y .设计意图:四个练习旨在对学生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四个不同类型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掌握求一次函数的方法.对于问题4,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并教学生要学会画图,利用图象分析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性.学生若出现解题格式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应纠正并给予示范,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五、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怎样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时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即先设出解析式,再根据题目条件(根据图象、表格或具体问题)求出k,b 的值,从而确定函数解析式.其步骤如下:(1)设函数表达式;(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k,b的方程;(3)解方程,求k,b;4.把k,b代回表达式中,写出表达式.2.本节课用到的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结本课的知识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六、布置作业1.甲、乙两人在直线跑道上同起点、同终点、同方向匀速跑步500米,先到终点的人原地休息.已知甲先出发2秒.在跑步过程中,甲、乙两人的距离(米)与乙出发的时间t (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给出以下结论:①a=8;②b=92;③c=123,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仅有①②C.仅有①③D.仅有②③2.如图,点A的坐标为(4,0),点P在第一象限且在直线x+y=6上.(1)设点P坐标为(x,y),写出△OP A的面积S与x之间的关系式(其中P点横坐标在O与A点之间变化);(2)当S=10时,求点P坐标;(3)若△OP A是以OA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你能求出P 的坐标吗?若能,请求出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如图1是甲、乙两个圆柱形水槽的轴截面示意图,乙槽中放有一圆柱形铁块(圆柱形铁块的下底面完全落在水槽底面上),现将甲槽中的水匀速注入乙槽,甲、乙两个水槽中水的深度y (厘米)与注水时间x (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图2中折线ABC 表示 槽中水的深度与注水时间之间的关系,线段DE 表示 槽中水的深度与注水时间之间的关系(以上两空选填“甲”或“乙”),点B 的纵坐标表示的实际意义是 ;(2)注水多长时间时,甲、乙两个水槽中的水的深度相同?(3)若乙槽底面积为36平方厘米(壁厚不计),求乙槽中铁块的体积;(4)若乙槽中铁块的体积为112立方厘米(壁厚不计),求甲槽底面积(直接写结果).【答案】1.A 【解析】 ∵乙出发时甲行了2秒,相距8m ,∴甲的速度为8÷2=4m/s .∵100秒后乙开始休息,∴乙的速度是500÷100=5m/ s ,∵a 秒后甲乙相遇,∴a =8÷(5-4)=8,即①正确;100秒后乙到达终点,甲走了,4×(100+2)=408米∴b =500-408=92米即②正确甲走到终点一共需耗时500÷4=125(秒), ∴c =125-2=123, 即③正确.故选A .2.解:(1).(2)P 点坐标为(1,5).(3)P 点坐标为(2,4).3.解:(1)乙 甲 铁块的高度(2)设线段AB 、DE 的解析式分别为:y 1=k 1x +b ,y 2=k 2x +b ,∵AB 经过点(0,2,)和(4,14),DC 经过(0,12)和(6,0),分别代入得b =12,k =-2,∴解析式为y =3x +2和y =-2x +12,122S x =-令3x +2=-2x +12,解得x =2,∴当注水2分钟时两个水槽中的水的深度相同.(3)由图象知:当水面没有没过铁块时4分钟水面上升了12cm ,即1分钟上升3cm , 当水面没过铁块时,2分钟上升了5cm ,即1分钟上升2.5cm ,设铁块的底面积为x cm ,则3×(36-x )=2.5×36,解得x =6,∴铁块的体积为:6×14=84(cm 3).(4)60cm 2.七、课堂检测1.已知下列各点的坐标:M (-3,4),N (3,-2),P (1,-5),Q (2,-1),其中在直线y =-x +1的图象上的点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设计意图:考查如何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函数图象上.2.有一游泳池已注满水,使用一段时间后把水排完清洗,然后再注满水使用,则池中存水量Q 随时间t 变化的大致图象是( ).设计意图:考查如何利用函数图象表现函数的增减性以及变化规律.3.下列四个图象中,不表示某一函数图象的是( ).设计意图:考查函数的概念.4.函数y =-3x -6中,当自变量x 增加1时,函数值y 就( ).A .增加3B .增加1C .减少3D .减少1设计意图:考查如何利用函数解析式表现函数的增减性以及变化规律.5.A 、B 两人在一次百米赛跑中的路程s (米)与赛跑的时间t (秒)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D C B A t Q Ot Q O t Q O O Q t D C B A O yx x y x y x y O O OA .A 比B 先出发 B .A 、B 两人的速度相同C .A 先到达终点D .B 比A 跑的路程多设计意图:考查如何根据函数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来研究实际问题.6.某人早上进行登山活动,从山脚到山顶休息一会儿又沿原路返回,若用横轴表示时间t ,纵轴表示与山脚距离h ,那么下列四个图中反映全程h 与t 的关系图是( ).设计意图:考查如何利用函数图象表现函数的增减性以及变化规律.【答案】1.C . 2.B . 3.D . 4.C . 5.C . 6.D . BA O s (米)t (秒)hh h h t t t OO O t O A B C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