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通货膨胀趋势与展望
[摘要]基于中国经济的现实特征,我们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和菲利普斯曲线不能很好地预测本轮通货膨胀未来趋势。
当前中国经济正走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尤其是低端劳动力成本将呈现中长期上升趋势,这种根本性变化将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形成以及走势产生影响,温和的通货膨胀伴随相对较低的增长率将成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经济常态。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劳动力成本
一、研究货币供应量增速可以预测本轮通货膨胀趋势吗?
8月通货膨胀达6.2%,仍处于本轮通货膨胀上涨的高位。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终究是货币现象,没有前期的货币供应量加速,就不会出现后期通货膨胀水平上升。
这种解释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对中国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联系的解释未免有些轻率和简单。
货币主义通常认为长期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稳定的联系,主要是基于McCandless and Weber(1995)研究总结;在一些研究中,有些学者进一步认为货币供应甚至在短期内都可以提供关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较为可靠的预测和解释。
依据不同的货币定义,我们实证检验了取自110个国家、1950年-2010年跨时达60年的数据。
考察了相当长时期里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以及不同口径下的货币供应环比增长率,发现,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之间在长期内确实存在相当紧密的联系。
如果进一步把样本分为低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两组,我们发现低通货膨胀水平的样本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之间的紧密程度明显减弱;只有在高通货膨胀水平的样本组,这一联系才比较明显。
二、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析预测本轮通货膨胀吗?
新凯恩斯主义研究通货膨胀使用的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水平:一是基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来解释;二是基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进行解释;最后是利用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缺口,和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当前的实证研究集中在最后一种菲利普斯曲线上。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解释,经济增长缺口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正向关系,经济增长缺口率为正,意味着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表示经济过热,会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反之经济缺口率为负,意味着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趋冷,通货有紧缩的压力。
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通常利用经济缺口和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预测中期通货膨胀水平。
实证研究显示,对西方发达经济体来说,利用这种方法预测通货膨胀水平的准确程度明显优于其他结构性模型的预测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理论的成立都有前提,菲利普斯曲线有效性前提是价格粘性或工资粘性,经济缺口之所以能够预测通货膨胀水平,是因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存在着普遍的价格粘性。
如果市场上不存在价格粘性,市场能即时出清,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水平也就丧失了预测能力。
当前,中国市场上这种价格粘性相对较小,价格调整较为灵活,不具备菲利普斯曲线解释通货膨胀水平的前提条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不能很好的预测本轮通货膨胀趋势。
三、本轮通货膨胀上涨的特征
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组合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出现明显“相对滞涨”情形。
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组合非常差。
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0.3%,大致对应的2011年6月份的通货膨胀同比增速为6.4%。
相对于2004-2006年是中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良好组合时期,经济增速下降了大约1个百分点,但通货膨胀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我们分离出超常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05-06年接近12.0%,而目前增长速度只有9.0%左右。
特别是在2011年2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速跌到9.0%以下,而同期通货膨胀的环比通货膨胀率仍在上升,经济已处于明显的“相对滞涨”情形。
四、成本推动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商品价格依据经劳动生产率调整后的工资进行加成后生成,名义工资则依据通货膨胀预期设定,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推动产品边际成本和价格上涨,价格连续上升又导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进而推动名义工资进一步上涨。
就形成了“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的价格水平上升循环。
我们对跨度1990年—2010年的中国季度相关数据的实证回归检验发现: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已经成为我国物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不同,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成本推动型特征,工资-成本螺旋上升正在成为这一阶段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机制。
伴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老龄化的人口结构逐步形成,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殆尽,“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劳动力的实际工资以及工资收入比都将不断上升,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上涨存在持续的推动力。
然而“工资—价格”螺旋上升或者类似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成立也是需要条件的。
特别强调在成本加成定价下,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必要条件是短期内需求对于价格变化不敏感,否则需求下降将切断成本传导渠道。
我们利用城市住户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行为,基本结论如下:大米、面粉和主要的肉类食品仍是生活必需品,发现其收入弹性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大米和面粉是富有价格弹性的商品,其价格弹性大于-1;肉类食品中牛羊肉价格弹性也较大,约-0.65左右,说明其相对富有弹性;蔬菜,猪肉和鱼类的价格弹性反映在下降,
渐渐地由富有价格弹性的商品变成缺乏价格弹性的食品。
进一步的数据显示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价格弹性都存在逐步下降的趋势。
五、通货膨胀前景趋势展望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正在走过“刘易斯拐点”,低端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推动了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劳动力成本在服务部门也会产生较强的价格上涨推动力,导致未来的通货膨胀水平会比过去5年来得更高。
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甚至加速上升,尤其是低端劳动力价格的加速上升,推动食品价格开始出现快速的上升。
猪肉、蔬菜的价格涨速越来越快,其原因是农民外出务工机会成本的快速提高。
粮食、糖、鸡蛋、土豆、棉花等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快速上升,原因也是如此。
比较一致的解释是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快速上升。
我们认为,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这将会整体提高我国未来的农产品价格增长速度,对非贸易部门造成价格压力,从而提升通货膨胀的社会整体水平。
中国经济正在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起点,与以往经济周期不同的就是中国经济正在走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低端劳动力成本出现加速上升。
这样的情况将持续三至五年,2011年经济中的现象将成为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常态,经济增长相对下降,通货膨胀有所上升。
我们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非常严厉的调控措施后,发现这时候通货膨胀下行较为缓慢而经济收缩有些过快,温和的通货膨胀和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相伴可能是未来三到五年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