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分析

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分析

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分析
作者简介:白倩(198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金融硕士,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理财。

摘要: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的发生会引起物价上涨。

自2009年以来,我国CPI和PPI指数一路走高,国内一些商品物价上涨速度之快之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强,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本文就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通货膨胀;现状;成因;对策
一、通货膨胀理论综述
通货膨胀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话题,我国北宋期间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到元朝时实行典型的纸币流通,米价在69年间上涨了60多倍,纸币迅速贬值。

通货膨胀是货币失衡中一种常见的问题。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各国经济学家所持观点各有不同。

例如,萨姆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莱德勒和帕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

”弗利德里奇・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因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

”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
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等等。

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各学派有着不同的看法。

最具代表性并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货币主义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们总结出通货膨胀有几种成本―“皮鞋成本”和“菜单成本”。

“皮鞋成本”是人们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所付出的成本。

“菜单成本”是企业调整价格所付出的成本。

货币学派还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会造成税收的扭曲,增加人们的纳税负担;会增加企业预测前景的不确定性,企业会因此放慢投资,从而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

新凯恩斯主义则把通货膨胀归结为三种主要形式: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及固有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也即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发生于油价突然上涨时;固有型通货膨胀一般与物价薪金有关,工人希望提高薪金,这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现状
自 2010 年以来,我国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等价格上涨非常明显,电、水、天然气价格也都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生;我国农用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明显,部分国家2010 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
减产,中国农产品价格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常热潮,房价越炒越高,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抑制政策,但却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反而很多游资在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从楼市退出转向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

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2010年 11 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国际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传到我国国内,这进一步推高了CPI指数。

评价一国通货膨胀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自2009年以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由负转正,一路走高,2011年5月,CPI同比增长达到5.5%,此后一直到12月,CPI价格指数始终在5.5%之上徘徊,创下09年以来最高值。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自2011年1月至9月,同比增长均在6.5%以上,10月份之后有所下降,2012年前三个月的PPI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中三月下降了0.32%。

从数据的结构来看,当前仍是以食品和原材料类涨幅最大,2011年以来粮食价格、肉禽类、鲜果蔬菜等价格同
比上涨均超过10%,有的甚至超过30%,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中,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色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化工原料类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构成社会的总需求。

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同比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收入增加必然导致消费支出增加。

此外,政府支出增加也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

但是我国消费对需求的拉动作用相比投资和出口而言仍然较小,约占全国GDP 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居民消费倾向较低引起的。

投资是拉动我国总需求上涨的最关键因素。

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甚至达到90%以上,这不得不引起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我国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使得企业资金成本低,于是不断扩张投资规模,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8139.8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23.8%,过度投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长,并且总需求要远远大于总供给,供不应求,自然引起通货膨胀发生,物
价上涨。

我国经济对外部依存度较高,一旦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我国是贸易大国,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这一顺差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外部经济体增加了我国原材料、商品、产品的需求,从而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发生。

(二)成本推动
由第二部分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矛盾特别突出,以食品价格为中心,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我国工业占整个经济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都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美元不断贬值引起此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因此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进而引起企业成本增加,商品价格自然会上涨,从而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

此外,由于工资增长机制,当工资增长率超过产出增长率时,就会引起固有型通货膨胀。

工资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工资增加必然会引起企业成本上涨,因此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保证原先的利润不受损失,而商品价格提高,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必然会导致另一轮加薪的开始,如此反复,会进一步推高价格,形成一个工资价格不
断上升的循环。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
自1994年以来,由于我国贸易一直是出口大于进口,同时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所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是顺差,外汇储备持续膨胀,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越居世界第一位,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政府大量购进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债主,大量外汇占款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又通过货币乘数效益对其进行放大,引起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大量热钱流入国内,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四)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不断扩大货币供给,截止到2012年3月,货币和准货币(M2)达到895565.37亿元人民币,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417846.17亿元,达到114.33%的涨幅。

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此之多的货币供给,必然导致经济过热,国内需求旺盛,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反过来引起货币需求增加,为了保证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国家不得不继续发行更多货币,这样就必然进一步引起通货膨胀发生。

再看国际环境,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货币,这些货币通过国际收支进入中国,又增加了我国货币供应量,而这些超过经济发展速度的货币,造成了流动性
过剩,引起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四、政策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非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成本、需求、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因素综合影响,因此要控制通货膨胀,并保证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正确平衡这两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有时候我们必须停下脚步,给经济转型一个机会,利用本轮控制通货膨胀的机遇,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为经济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控制通货膨胀: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供给,解决供需矛盾;提高借贷利率,遏制企业过度投资;调节存款准备金率,防止经济过热;平衡国际收支,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丽欣,王营.浅析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治理[J].东北师大学报,2012 (2)
[2] 孙楠,韩国莉.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状况及影响对策分析[J].社科纵横,2012 (3)
[3] 王霞,张梦菲.中国式通货膨胀的特点及政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