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

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

35【摘要】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考察了两市50家创新型企业。

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与评价。

调查发现企业对两市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上海企业对上海市的创新环境评价总体高于北京企业对北京的评价。

结论指出,北京与上海的创新性产业发展与本地创新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而城市对创新产业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与复杂的过程。

城市的创新政策需要改变以往针对个别重点产业的狭窄思路,而转向适应技术和市场快速变动的区域综合发展观。

【关键词】创新性产业;城市发展;北京;上海COMPARISON ON INNOVATIVE INDUSTRI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TONG Xin;WANG Jici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which the inno-vative industries are the most dynamic sectors as buttresses of the urban growth. Based on firm-level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focus-ing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ity to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the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on each city. The conclusion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t trajectories and prospects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 come from the uniqueness of the history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 of each city, which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ive urban industrial policies.KEYWORDS: in no v ativ e ind u stries; urban development; Beijing; Shanghai当今世界发达城市的经济活力越来越体现在某些高度依赖创新的产业活动上。

一方面,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中心,城市不断制造和输出含有大量反映艺术时尚、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符号的产品和服务,文化创造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成为当代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作为控制更广泛空间范围内生产系统的枢纽,城市也往往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城市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给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发展空间(Scott, 2000;哈维,2003;Hall, 1998)。

创新性产业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成为塑造后工业化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地理景观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经济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城市目前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城市去工业化过程颇为类似的困境,城市逐步丧失发展大规模制造业的优势,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城市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

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迅猛,地方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强大的创新能力支持,对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城市是否具备发展创新性产业的条件?什么样的政策有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最近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一项创新型企业调查,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创新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创新存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少研究反映出一些产业部门在推动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卡斯泰尔,2001;OECD,1996;Caves,2002),关注的焦点可以分为三大类:高科技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内容创意型产业。

这些产业部门不仅高度依赖人类的创新活动创造商业价值,同时,新技术在这些行业领域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人类传统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童 昕 王缉慈【作者简介】童昕(1975-),女,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讲师。

王缉慈(1946-),女,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收稿日期】2004-08-09【文章编号】1002-1329(2005)04-0035-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规划研究36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的知识创造、传播和积累过程。

创新性产业在城市中集聚的动力来源于三项基本要素: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并能灵活流动的人才供应市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撑;频繁的信息交流。

城市作为物流、人流、信息流汇聚的空间节点为人类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独特空间。

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对一般的货物流动和编码化知识传播的阻碍大大降低,而创新活动高度依赖非编码化知识和频繁的人际互动,更能得益于城市的集聚经济。

与一般行业相比,创新性产业与当代城市发展的关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为创新性产业提供最基本的投入——人的创造力,其中不仅包括人本身,而且包括激发人创造潜能的各种社会因素。

(2)城市为实现创新活动的商业价值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使本地的创新产业直接与更广阔范围内的生产-消费活动联系起来,其终极表现为产业的全球竞争和再组织。

尽管如此,创新性产业依然高度依赖本地独特的发展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例如,同样以电影艺术享誉的城市——巴黎与洛杉矶,就因为两者电影产业发展的环境不同,前者在小制作的艺术电影上颇有建树,而后者则面向全球市场发展高投入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Scott,2000)。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地方发展创新性产业的独特优势,从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支持政策的针对性。

2 北京和上海的创新性产业选择北京和上海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国内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2003)。

截至2000年,北京市获得政府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接近全国总量的1/3,上海尽管在获得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比北京逊色,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北京不相上下,两市1995-2000年申请和授予的专利数量高居全国前两位。

此外北京的信息咨询、金融、文化艺术、影视传媒,上海的金融服务、商业咨询等产业也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不论从城市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出发,还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潜在需求,创新性产业都对两市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两市都面临着传统制造业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制与衰退的阵痛,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促使城市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创造适合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并能提供大量稳定和高质量就业的新兴产业部门。

此外,两市都在力图转变城市形象,通过规划,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职能和外在景观,使之符合国际现代化都市的新形象。

目前,有关两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政策的宏观论述已经颇为详尽,针对国家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研究也相当丰富;然而以创新性产业为切入点,从企业微观层面对城市整体创新环境进行具体考察的研究尚不多见。

我们从2003年8月到2004年3月,采用半结构化问卷结合深入访谈的形式,分别调查了北京和上海的50家创新型企业,从企业的视角了解城市对这类产业发展的影响,表1显示了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产业代表了城市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并且在实现商业化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企业一方面需要面对高度动荡和细分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应对新型人才和知识管理的挑战。

由于本调查样本量较小,而所覆盖的产业门类较广,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具有统计意义。

但是,由于我们采用了企业深入访谈的形式,能够获得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个体企业信息,因而可以帮助我们从企业个体的微观层面理解创新性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调查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1)影响创新型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包括企业家当初选择创业地点的动机,目前对所在区位的评价,所在城市是否存在相关行业的集群,集群对企业发展的效果等;(2)创新型人才管理,包括本地创新型人才的供应情况,创新型人才的雇佣形式、管理模式、绩效评估和在职培训等;(3)城市为创新性表1 调查样本构成Tab.1 Composition of samples北京上海企业数%企业数%高科技制造业15302142 电子/IT制造业10201530 生物科技51061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2040918 咨询服务24612 IT服务816-- 市场服务51012 金融服务1212 其他商业服务4812内容创意产业15302040 出版业3624 软件/游戏/多媒体9181734 其他(电视、电影等)3612全部501005010037产业提供的支持条件,包括商业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企业对城市商业效率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总体评价。

2.1 创新型企业的区位决策两市受访企业在最初区位决策上存在显著差别。

在调查样本中,北京不同类型的企业最初区位决策考虑的首要因素存在很大差异。

高科技制造企业考虑最多的是政府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考虑最多的是当地客户关系,而内容创意企业则大多因为创业者定居于此,上述三项响应率都分别超过各类行业样本总数的50%。

而上海受访企业对各种区位因素的反映比较平均,行业差别不如北京明显。

相对而言,“接近市场与生产基地”这一条在三类行业中都比较突出,相应的响应率都接近或超过1/3。

另外,与北京相似,上海的高科技制造企业对政府的支持也比较重视。

我们认为这反映了这类企业对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正面响应。

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在区位决策上存在鲜明差别。

外资企业通常在决定投资以后,会全面考察比较国内不同城市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而本土企业大多是选择创业者的家乡,或创业以前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但有趣的是,不论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对自己当前的区位环境大多比较满意,极少有迁移到其他城市的打算。

尽管两地企业对房租和交通抱怨较多,但问到是否打算迁移时,一般只表示愿意在所在城市内寻找更合适的办公地点,而不是迁移到其它城市。

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普遍对所在城市发展环境和市场成长有着乐观的预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创新性产业高度依赖企业已有的人脉网络和客户资源,后者是创新性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产业组织特点决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