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本期导读: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创新集群与集群创新的内涵※动态资讯※2013年2月5日,科技部发布《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5年,围绕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和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服务,着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实现重大创新;技术市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创新驿站网络,整合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全国大技术市场。
在中关村打造国家技术转移平台,在若干中心城市扶持和发展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服务功能手段先进的新型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及种业等专业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400家;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达到50家,基层站点达到300家,签约技术经纪人1000名;建立全国技术转移联盟和技术转移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区域和行业技术转移联盟30家。
以高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引导高新区建设和完善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线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并健全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间的协同创新机制。
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支撑区域创新和结构调整。
※主题解析※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
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
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
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
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
当前,受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理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已经逐渐由“线性范式”向“网络范式”转变,企业的竞争也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能力寻求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互动。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方式,由过去的“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转变,创新不再是线性过程,而是不同参与者和机构间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结果。
“网络范式”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
※主题观点※集群创新模式的构建策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逐步实施,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后,创新在园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很多产业园区面临的主要课题,已不再是如何做大产业规模,而是如何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了。
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再到集群创新,是国内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创新效率的一次次升级。
特别是科技园区,更应该用集群创新的理念武装园区,提升创新活力,进入产业创新的高级阶段。
下面以生物医药为例,探讨一下集群创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创新集群与集群创新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更高阶段,以价值链为纽带,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创新型组织(创新型企业、研发中心、大学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聚集以知识与技术为代表的创新资源的一种产业集群。
图:以医药产业集群为例的“创新集群”示意图集群创新是涵盖并高于创新集群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创新集群主要通过人员流动和自发性的企业间合作形成“网络状”创新机制不同,集群创新通过“有组织、有意识”地在特定园区空间集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多家企业,并促成这些企业进行“创新竞争”,来尽可能提高产业链各环节创新的成功率和高效率,减少“创新中止”,形成“连续流线型”的创新机制。
二、构建创新接力棒机制首先,集群创新模式的关键是形成创新平台(网络),激活创新竞赛和创新市场,通过竞争中创新,在竞争中提高创新效率。
以医药研发园为例,要形成一个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成果的技术成果交易“接力棒”市场,保证研发项目的中间成果能够被以“权利购买或增资扩股”等形式进行交易,继续往产业链下一环节“走下去”。
研发主体企业“即可发包合作,亦可入驻发展”;既可“走完”全产业链直至“制药”,又可“自由进出”产业链中间环节,出售/购买技术成果。
当然,技术成果交易“接力棒”市场也不一定就是实体的技术市场,塑造能够促进创新成果转让、交易及合作的理念、机制、制度、环境更为重要,就像温州民间金融市场,进到这里面的企业和机构都有这样的意识,按照自有市场的精神办事,有无实体的市场都无所谓。
为了让区域产业集群进入全球创新系统,要与国际知名的行业组织建立活跃的沟通往来,集聚一大批专业的科技中介组织机构入园,提供完善的技术交易、产业化所需服务,建立与监督、审计、资信评估机构的合作机制,构建科研成果“自由进出”的商业转化通道。
创新成果和资源只有充分流动起来,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三、构建两个创新服务链其次,要围绕生物创新药研发着力形成“研发服务和增值服务”两条产业链,集聚创新活水,形成以“研发服务企业、研发主体企业、增值服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将一家家医药研发企业的“创新流”,变成园区的“创新瀑布”。
研发服务产业链。
研发主体可能同时承担部分“研发服务”任务,成为某个研发环节的重要支撑者。
围绕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全过程,在“立项、药物发现、GLP、GCP”等各个环节集聚多家高水平的研发服务企业,进行集群创新,打造“高效率、高效益”的研发服务产业链。
增值服务产业链。
围绕新药研发和开发过程需要的“资金融通、商业转化和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和注册申报服务”等需求,集聚多家高层次的服务企业和合作网络,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增值服务产业链。
增值服务产业链的强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入驻研发主体的创新力、生存力和发展力。
四、构建三大公共平台最后,要将市场、要素、服务等转化为可操作的功能平台。
结合东滩顾问的咨询实践,主要可以从园区的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和公共技术三大层面打造服务于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公共平台。
1、公共环境平台公共环境平台是园区三大平台中最基础性的平台,是园区建设和运营的基础。
公共环境平台不仅包括园区企业必需的生产物业和配套物业这些基础载体环境,如厂房、研发实验室、生活邻里中心、绿地等。
还包括为产业需要和园区管理提供的电子信息平台,如行业的专用数据库、园区电子行政管理系统、园区Wifi网络等。
另外,创新型的高科技园区,应该积极培育园区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文化载体,举办文化活动,如文化、联谊会、俱乐部等,制定倾向于创新文化培育的人才政show雕塑、文化广场、科技.策、投融资政策、管理机制等。
最终,形成由载体、信息和文化三大层面构成的公共环境平台。
2、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型园区通过构建先进、共享和智慧的公共技术平台,提升不同的创新企业群的创新效率,进而实现园区产业的创新发展。
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构建:首先可以通过外聘业界顶尖、权威科学家,组建一流的技术顾问智囊团,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创新匹配专业导师。
其次,与区域内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型组织组建创新合作网络,实现仪器、人才、知识的合作共享。
针对园区的细分产业,投建先进的公共技术设备平台,如为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公共检测实验室、小试和中试车间、动物实验中心等。
3、公共服务平台园区的概念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厂房聚合体,产业新城式的多功能综合体园区已经成为发展共识。
公共服务指为园区企业、从业人员、居住人群,提供完善的生活、商业商务、休闲娱乐、行政服务,如人才公寓、休闲商务街、公共食堂、便利商业、体育馆、培训中心、论坛讲座会议、人才服务中心等。
园区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应更多关注中基层员工的需求。
一个园区往往需要大量的中基层员工支撑,这个群体大多是单身人士,刚刚离开校园不久,仍旧保持有校园生活的特点和相应需求,需要相应服务配套。
如果不能满足这个群体的文体娱乐和学习成长的需求,园区企业将经常遭遇频繁跳槽,军心不稳。
以“第二校园”理念,主要面向单身人士配置“校园式”的生活商业服务平台,将非常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案例借鉴※美国彼得蒙特产业园彼得蒙特产业园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是世界最著名的生物科技园区之一。
园区以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发为主,其人造器官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园区成立于年实现园2011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并在40家国际知名大学、5年,目前已吸引了1990.区总产值11亿美元。
一、基本情况彼得蒙特产业园位于两条高速公路的交界区域,一小时内可抵达两处机场,交通便利。
园区占地面积约0.97平方公里。
园区紧靠威客弗斯特大学,距离约8公里;同时,园区距离北卡大学格林斯博罗分校约37公里。
二、发展历程作为世界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典范,彼得蒙特产业园先由政府主导发起,后转让运营主导权于独立机构,同时按规划逐步扩张,并引入了学校等研究机构,从而塑造起良好的研究及研发氛围。
园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90年-1995年,政府主导,机构入驻1990年,市政府发起城市产业复兴计划,并在两年后完成初步区域规划,将园区主要定位于技术研发中心。
1993年,随着Wake Forest大学研究机构的率先入驻,其他企业及机构开始逐渐进入园区。
2、1996年-2003年,主体转变,逐步开发1998年,政府将园区运营主体权转给由企业、学校与政府人员共同组成的独立机构NCETA,并鼓励发展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2000年,园区步入新开发阶段,并建成企业研发中心。
2001年,研发实验室设备租赁与中小企业办公租赁服务开始出现。
2003年,新园区规划发布。
3、2004年至今,规模扩张,引入高校2003年以后,园区逐渐进入成熟运作阶段,并建立公共研发中心。
2008年,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联合拨款,用于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2012 年,园区建成第6 栋新建筑,并引入风险投资等助力孵化中小企业。
据预计,至2015 年,区内土地面积将翻番,其中新开发土地的70%以上将预留给维克森林大学等研发机构。
三、产业定位彼得蒙特产业园依托维克森林大学丰富的科研资源,专精于一些热门的发展领域例如人体器官的研发,同时配合完善的融资渠道与科研平台,与三角研究园形成错位发展。
园区的具体细分产业为再生医学(器官再生)、细胞疗法、生物分子成像、细胞组织工程与纳米技术,其中人造器官研发为主导产业。
园区涉及环节主要包含基础研发、样本试验与临床试验,不涉及批量生产。
四、空间布局彼得蒙特产业园拥有较为的完善公共及商业服务配套体系,而大片的预留土地和学校的导入,则为园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