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转型(1912-1928)【考试范围】
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
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必修3第17课: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
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考试预测】
根据对2013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第15题分析,把握阶段历史,考察阶段特征,将成为命题方向之一。
建议学生在备考2013年高考时,注意变换角度,特别是新史观的运用,必修与选修的知识整合。
【课时安排】共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回顾第一轮复习时纵向知识体系的构建,梳理知识点,尝试按照通史模式进行知识点的重新归纳整理,构建横向知识结构网,并尝试用新史观解读。
【试题导入】
(2010年全国文综)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C )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广大农村,旧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提问:辛亥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民主政府并没有真正换来民主的中国,说
明了什么?为什么?
过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挠破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两半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构建网络】
一、北洋政府的统治(1912.3——1928.12)
1、统治建立: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统治基础:大地主、大买办
3、统治阶段:
1912——1916 袁世凯专制独裁时期
(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产说明了什么?)
1916——1928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皖系、直系、奉系)
(简析形成原因:内因—自然经济;外因—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4、统治特点:(根据选修2课文材料解析并结合对统治基础的分析进行归纳)
对内专制对外卖国
[归纳小结]
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角度出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加紧压迫中国人民的压迫史,是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血泪史。
提问过渡: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抗争,进而在抗争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呢?
二、先进的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
1、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发端
3、资产阶级革命派:前期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先后失败;后期接受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
4、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呼声。
虽然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归纳小结]:抗争与探索的实质——反专制求民主,实现国家近代化。
反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出发——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成就显著: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政治上,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建立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思想上,新思想层出不穷,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思想发端萌芽。
【史观延伸解读】
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结合所学的知识,分别从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加以概括。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出发——全球史观要求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学习,加强中外史的联系。
这一时期的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国际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传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出发——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上,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迁,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
如: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的简约文明,社交礼仪西化、历法、节日等。
【知识迁移】试从不同的角度(史观)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来看: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革命力量——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作用。
革命领导权——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开始由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
革命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崭新的、先进的指导思想。
2、从全球史观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虽然仍是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经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其他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从现代化史观来看: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爆发, 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传播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五四运动不但巩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成果,而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高考真题链接】
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C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D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3、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作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C )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4、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A)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5、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前提
6、(2010年安徽)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B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
7、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D)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8、“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D)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
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热点追踪】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