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前言纪念性景观是表达时间维度上重要的事件或事物的景观形式。
完整的纪念意义的表达离不开纪念性景观自身的物质形态,包括建筑,景观等一些实体性的东西,也离不开这一物质形态背后的纪念意义和艺术性的表达,以及通过物质形态和艺术表达来感知纪念意义的人,这三者缺一不可。
①技术美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客观的工艺美②,纪念性景观也是人们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在造物过程中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结晶。
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主要是通过技术美的材料、功能、艺术及时空等因素,表达景观的纪念性。
1.技术美的定义分析技术美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实践和理论而形成和发展的,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
“合目的的功能的力动表现”是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对技术美的描述。
技术美的审美方式体现在静穆的观照与操作性体验的综合艺术美,其审美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 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功能美是技术美的实质,技术美是人造物所表现出来美的形态,它的价值取向与人造物的功能目的紧密相连。
人造物的功能美就是指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它的第一目的就是要体现它的纪念性,纪念性就是纪念性景观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1.2 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
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指出了艺术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技术美不像艺术美的体验那样仅与审美心境紧密相关,其审美体验中充满着技术和艺术等多种知识的综合作用,让人们体悟到它给人类诗意生存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以及通过技术美的展现而达到的人与自然的“亲和性”。
技术美的内容——功能因素,既要寄寓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之中,同时还要凭借恰合的形式传达和表现出来。
1.3 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指出:“欣赏长江大桥、高速飞机或火车,就并不只是对形式美的观赏,而是从中感受到社会的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对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
”②从李泽厚的言语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性。
任何设计都要有形式,宇宙万物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形式和功能共同处于一个动力系统中,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技术美因素分析2.1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材料美因素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里的物质就是技术美的材料。
中国有句老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对技术美中材料的地位的最好的阐释。
技术美是建立在物质材料的基础上的一种美的形态。
在纪念性景观中材料美可以由两方面来掌握,一方面是材料的本身,另一方面是对材料的表面的加工处理。
建筑师可以运用一种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的相互配合而取得的各种艺术效果。
③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是木结构,木材的选择以及漆的使用都是材料美的基础,也是构成纪念性的物质因素。
显然,缺少历史时间维度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很少能体现纪念性意义。
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材料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历史面貌,延续历史文脉。
材料美不在于材料的高贵,而在于是否符合它所要表达的对象。
2.2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功能美因素功能因素是构成技术美的最主要的内容。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记和记忆的再现,功能美是纪念性景观的功能所体现出来的美,这就要求设计者对材料、结构、形式、符号等诸多因素和谐统一于功能美上,能够使人的预期目的变成现实的特定的功能。
各要素必须和主题内容、人物精神与历史文化相吻合,因为纪念性景观的功能首先在于它的纪念性,通过对纪念性景观的欣赏达到人们对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的回忆,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启示。
2.2.1 纪念性景观设计的自身功能——“初次承载”和“二次承载”为了留住某种回忆的纪念客体的赋予过程称为“初次承载”;为了唤起某种记忆的纪念客体的赋予过程称为“二次承载”。
例如,历史名人鲁迅的坟墓是对他的纪念性景观,这是“初次承载”;后人为鲁迅建立的纪念堂也是对鲁迅的纪念性景观,这就是“二次承载”。
①“初次承载”和“二次承载”的区别在于前者于纪念事件有直接的联系,而后者和纪念事件没有直接的联系,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添加的纪念客体。
两者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只不过纪念客体的形式有所不同。
2.2.2 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社会功能唐太宗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纪念性景观的功能就在于“正衣冠、知兴替和明得失”。
1) 纪念性景观有利于提高、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纪念性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植物、水体、园林建筑、地形等要素的组织来达到纪念性的目的。
并通过研究人性的、符合人类活动习惯的空间环境,营造出怡人的、舒适、安逸的纪念性景观环境。
2) 纪念性景观有利于更好地宣扬民族的文化,使纪念性景观所在地更具特色化,更能体现地域性。
特色是艺术的生命,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必须持有民族化这一基本要素。
例如,如果用自由女神像在中国来建造纪念性景观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纪念性景观设计不但追求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重要的是用视觉形态元素,把景观的特定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东西展现给大家,彰显纪念性景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
2.3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艺术美因素纪念性景观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视觉和情感上的联想,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人们的参观过程中,接受历史、艺术的熏陶和教育,并且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2.3.1 比例和尺度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比例是指单体建筑物本身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包括建筑的内部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建筑与街道或广场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这些比例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单体建筑以及整个纪念性景观的协调和美观。
尺度的概念和比例的概念很相近,但与比例有不同之处。
尺度主要是一人的身体为标准决定的绝对尺寸和其他各种比例之间的一种相互比例关系。
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尺度大,产生疏远感,同时有气势磅礴的感觉;尺度小,产生亲近感,便于人的接近。
2.3.2 均衡和对称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构图上,基本上都符合均衡或者对称。
这与纪念性景观严肃性和威严性的场所精神是分不开的,基本对称的形式使纪念性景观的主题性和社会性更加突出。
中轴线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轴线讲究对称安排、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以及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在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午门、端门等重要的建筑,按照中轴线直线排列,其余的次要建筑在中轴线的两侧对称排列。
在一般的民居——四合院中,其基本的设计思想是:正房、厅和垂花门分布在中轴线上,偏房在两侧对称排列。
中轴线在纪念性的表达上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④1761772.3.3 色彩在色彩的运用上,从古以来,中国就对色彩进行了大胆和最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至于色彩,也是遵循实用功能这个前提的。
景观的主题色调要符合时代的特点,民族的风格,社会的哲学与伦理观念,当然还要与周围的色彩体系融合才会相得益彰。
以北京的故宫为例,白色的台基,大红的柱子以及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对于每一个游览故宫的人来说,这种色彩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
浓妆淡抹,关键是适宜。
刻意地色彩单一也是营造纪念性空间景观最通常的做法,当人们走到它们的面前,在色彩上就有一种纪念的气息,从而产生纯净清晰的心理体验。
2.4 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时空美因素2.4.1 时间美因素纪念性景观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即纪念性景观属于历史性的范畴,它表达的是一个时间上的纵深,是历史维度上的再现。
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技术美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才会展现它的纪念意义,反之,则不会。
在城市的街中心若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如西安钟楼),夹道的树阴或者是优美的牌坊,比起用混凝土建造起来的外国式喷水池或者是大型的雕塑要好的多。
这在时间因素上,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阴或者是优美的牌坊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记载了中国辉煌的文明,是对中国文化瑰宝的体现。
符合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东西才会被人们喜欢,才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弃。
我们认为那是美的,也是技术美的。
2.4.2 空间美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纪念性景观之间以及纪念性景观各部分之间都是处于一个联系的状态中。
纪念性景观是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景观实体,而且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其纪念性的主题、建筑形式、人文气息等是统一的,各个要素都是为纪念性主题服务。
所以,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往往要建在幽深的陵园里或者广场上。
而有些地方不适合建造一些纪念性景观,比如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的某个重要位置摆放一个明清时代的牌坊,这显然是无法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虽然它体现了艺术美和技术美,但是,由于它与周围环境的隔离,最终会遭到人们的遗弃。
3.小结本文在技术美的角度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材料美、功能美、艺术美、时空美等因素,对于纪念性景观的研究和实践以及丰富人们的生活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释① 刘滨谊 著:《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② 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1989③ 梁思成 著:《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④ 王振复 著:《建筑美学笔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参考文献[1] 杜书赢,江业国 著:《技术美的构成因素[J]》,广西师院学报,1990(4)[2] Fry,G,Tveit,M.S,Ode,A,Velarde,M.D:《The ecology of visual landscapes: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common ground of visual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indicators》,Ecological Indicators,2009(9):933~947[3] Raivo,Petri J:《Karelia lost or won—materialization of a landscape of contested and commemorated memory》,Fennia,2004(182):61~72[4] Fitzgerald,F:《A green room at the heart of the city》,Architectural Digest,Vol.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