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高效课堂”导学案在自信中收获在自信中成长授课班级:任课教师:课题:课型:总课时:教学过程先秦散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散文出现的背景2、了解识记重要篇目使学生熟悉先秦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并基本掌握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做到以大文学的眼光看待先秦文学,具有相当的文学感悟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先秦作品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体会作品里表现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情操。
教学过程一、先秦散文的分类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以叙事纪实为主,但常穿插说理内容,如游说论辩之辞、书信等。
2、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荀子》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
总的来看,两类散文都具有综合化的特点。
既非按文学形式划分,也难以绝对地从题材、内容上加以区别。
文章中议论、记叙,包括论述的领域、方法,记人、记言、记事等均无截然的界限。
体现出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
二、历史散文介绍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先秦历史典籍《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
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
语言风格古奥。
其中一部分疑为后人伪托或追记。
《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
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
它实际上是简略的大事记,简要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
其文字简洁严谨,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有《春秋三传》。
“传”的本义是对经的解释,故三传皆为以《春秋》为纲,进一步阐释和记叙历史的著作。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亦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太史官左丘明所作。
后列为“十三经”之一。
是第一部大规模叙事作品,为后代叙事文典范。
《公羊传》:相传为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著。
侧重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
《谷梁传》:相传为战国时鲁国人谷梁赤所著。
但后两传今人多认为系汉代作品。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
《左传》侧重于记事,而《国语》偏重于记言,故名《国语》。
后人以为《左传》与《国语》同为左丘明所作,而《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现在一般认为它并非出于左氏之手,也不传《春秋》,称之为《春秋外传》并不恰当。
《国语》所记事实大多通过君王的言论和卿士们的谏说之辞来表现,文字朴实简练,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也不乏情文并茂之作。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策士的言论和活动。
其文铺张扬厉,喜欢夸张渲染,善用譬喻典故,语言生动流畅,常用排偶叠句,具有纵横家的雄辩特色。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的文学色彩很浓。
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三、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述。
(一)关于诸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亦可指师长。
诸子: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学者,有时亦代指他们的著作——子书。
(二)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的时代关于百家争鸣指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形成的一种自由辩争与论战的风气,它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和等级冲突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1、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产生。
2、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中不同利益集团对人才的争夺——“养士”之风。
3、社会发展对变革的要求,大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
学者们“思以其道易天下”。
4、由于没有统一的政权和权威的统治思想,学术上未受到某家某派的控制,可以畅所欲言。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三)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特点:篇幅短小,片段式,语录体,词约义丰,富于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内容。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庄子》、《孟子》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富有文采,融入哲理。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文体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
说理透彻,逻辑周密,常寓理于物,比喻生动。
小结: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
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
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
例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既是对松柏的礼赞,又是对一种坚强人格的称颂,形象与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
例如,《非攻》篇中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人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以下又从盗窃别人鸡狗说到,侵略他人国家,指出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之举。
这样的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论证明白而严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所问“齐恒晋文之事”避而不言,却引齐王谈论王道。
在对话中,孟子经常连连发问,步步紧逼。
他的雄辩锋芒,有时竟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的文章还善用比喻。
他在谈及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
就象“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
《庄子》: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
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
《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
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
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笑的。
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
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
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四、先秦散文名句荟萃《老子》名句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庄子》名句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3.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论语》名句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名句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尽信《书》,不如无《书》。
《荀子》名句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礼记》名句1、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
(漫许诺言而不付诸实现,必然招致怒恨和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