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第一章史家之文研究第一节历史背景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

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

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

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

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第二节概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

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

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

其文洋洋大观,无论叙事、写人、记言,都有不少新的成就。

其叙事简明生动、工巧严谨,还善于描写人物,特别是语言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其文不仅简洁凝练,委婉含蓄,而且典美博奥,丰润富艳,不愧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

它的散文艺术已趋于成熟、完善,达到了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杰出的散文汇编。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国语》、《左传》相较,无论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语言艺术的圆熟等方面,《战国策》都显示出不少新的突破。

特别是它那辩丽横肆的语言风格,显然不同于《国语》的平实自然和《左传》的委婉含蓄,充分体现了战国文章的时代特点,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尚书》到《战国策》,展现了先秦史家之文的辉煌。

其中成就最突出,在散文发展史上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数《左传》和《战国策》。

第三节作品——《晋楚城濮之战》赏析(一)内容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是《左传》中的经典名篇,主要描述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

这是一场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的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役,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晋、楚争霸中原。

在《左传》描写的五大战役中,本篇对战争的描写历来被人们所最为称道,它也最能表现出《左传》对战争描写的独特风格。

(二)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城濮之战在战争的叙事上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它详细刻画了战前的准备,而略于描写战斗的过程。

在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中,首先是人员的对比。

楚国在战前进行了一次阅兵,在此描写了楚国未来的主帅,令尹子玉跃跃欲试的锋芒,同时又借他人之口,指出这位新令尹存在着的根本弱点,为楚国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作为对比的是晋国的有利的情形,晋国原来只有上下两军,现在扩充为上中下三军,实力大大加强。

再加上将帅的任用,尚德义而有礼让,与楚国的子玉形成鲜明对比,初步显示出了双方人才的优劣。

其次便是双方在外交上的对比。

楚子加紧围宋,晋侯侵曹伐卫以救之。

伐卫是侧面描写,而侵曹则是正面,而从“宋人使门尹般入晋告急”后,开始进入双方在外交上反复曲折的明争暗斗了。

来来回回的多次过招,使楚国渐渐落于下风,而晋国不单单从道义上,而且从实力上也逐渐占据了上风,这样确保了即将开始的战役的胜利,也为后面的战争做足了铺垫。

最后是跌宕起伏的决战描写,眼看大战就要爆发,晋师却又宣布后退,为的是“师直为状,曲为老”这一重要的军事思想,这是以退为进,避开楚军的锐气,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复合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然后有经过反复的勾心斗角,终于进入决战,整个战争的高潮是大决战,写得却极为精炼,“不满百字,写尽战事”。

2、精湛传神的人物刻画《晋楚城濮之战》中刻画了多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后来史传文学人物描写的先驱,为后世的小说创作留下宝贵的写作经验,篇中的子玉、晋侯、先轸等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文中子玉刚愎自用,为私利而不顾大局的狭隘性格,以及楚王侥幸的心理在开篇时就表现了出来。

而在晋国方面,人物刻画更加精彩。

先轸的足智多谋在一开篇的门尹般报急时便初露锋芒,妙计连出,“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

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楚爱曹、卫,必不许也。

喜赂怒顽,能无战乎?”这段话第一把齐、秦拉下水,结束同盟国的观望;第二又把宋国赶上架,阻止其投降的去路;第三又使楚国火上浇油,迫使他们非战不可。

从而把这些国家的矛盾搞的非常尖锐,而自己却反而暂时跳出圈外,由被动转为主动。

堪称一箭三雕,绝妙的计谋。

而在之后的子玉向晋侯提出了一个难题“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堪称一高招,这样晋侯非常棘手,从中也可看到子玉的心计,但这样一道难题,在先轸这里却轻轻的一句便给破解了,进而采取一个更加绝妙的计策,“私许复曹、卫以携之”,离间了地方的内部联盟,同时有执来使宛春以激怒子玉,逼得他不得不自己撕下和平的面具,由主动变被动。

由此可见,先轸这一智囊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

再有本篇中的晋侯的形象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在晋及齐、秦、宋会师于城濮,楚师背山而舍时,晋侯忽然犹豫起来,他害怕楚国抢占了险要的阵地,继而又怀疑自己的军心不稳,而且心里总是惦记着“若楚惠何?”在这一段中,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晋文公临事而惧、狐疑不决的复杂心理状态,写出了患险,听诵,思惠,惊梦等四次思想变化,尤其是用“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

”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更是特别生动形象。

3、极富特色的辞令描写春秋时期,各国联系密切,礼尚往来,使臣聘问,诸侯会盟,打过奉辞伐罪,小国据理抗争,都需要外交人员有很好的辞令。

这不仅关系到个人荣辱,也影响国家尊严和安危兴亡。

在《晋楚城濮之战》这篇中,同样有着非常精彩的辞令描写。

本篇中成语“退避三舍”出处所在的段落,军吏与子犯的对话极富特色。

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这一段官兵的对话,表面上义正严词,光明磊落,占尽道义,滴水不漏,令听者不得不信服。

而辞令后面的内容确实极为深广的,它不单单是为改变自己道义上的被动局面,避开楚军的锐气,而更大的目的在于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这是一种宏大的战略上的思考。

再有,战争开始前最后的辞令交锋。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斗勃的轻佻无礼,栾枝的不卑不亢,双方言辞,一骄一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历史背景从舂秋末年起,中国进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士”这个特定阶层随之兴起和壮大。

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活跃于整个社会,发表主张,进行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呜的局面。

诸子散文正是舂秋战国时期百家争呜的产物。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将先秦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各家著述繁多,仅举其要者而述之。

第二节儒、墨开山之作孔子、墨子分别为儒家、道家的开山祖师。

儒、墨二家时称“显学”,足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这两家的代表著作便是《论语》和《墨子》。

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

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语经论纂,故称《论语》。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其记述非一人,论纂亦非一次。

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在文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并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中还记有孔子评文说艺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孔子的文艺观,虽不够系统,但颇为深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宪问》、《微子》等篇写到的一些隐逸之士,都是隐者而形神各异。

《论语》既刻画了他们,也衬托并突出了孔子的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语录作为散文的早期体式,自有其局限性。

然而从《论语》看来,这种文体并非没有生命力。

它旨在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活泼,真切感人。

而且孔子重视文采,师徒问答皆言之有文。

虽只言片语,也不同寻常笔墨。

虽有加工润色,却似一出自然。

这样的著作,对后世文章影响极大。

历代作家行文用语无不取法于此。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二、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墨子》一书,非墨子自撰,亦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整理、汇编而成。

墨子的思想特征非常鲜明,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儒学抗衡,基本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既有进步性,也有保守性。

总的看来,其社会政治思想较为进步,而有神论的世界观则有保守落后的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