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题: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1.当天落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中的内容,熟记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题。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我的疑惑”处。

一 、相关知识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屈原名句举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 预习自测 (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有收获。

)(一).正字音属( )草稿 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 )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皦( )然 泥( )而不滓( )者也 既绌( ) 从( )亲商於( ) 屈匄( ) 既咎( ) 顷襄( )王眷( )顾 相随属( ) 唐眜( ) 啜( )其醨 ( )怀瑾握瑜( ) 物之汶汶( )者 罹( )难 枯槁( ) 温蠖( ) 汨( )罗 渔父( ) 景差( ) 哀郢( )(二)课文疏通(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现象。

)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 )楚怀王左徒。

博闻( )强志 ( ),明( )于治乱,娴( )于( )辞令。

入( )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 )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翻译: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 )心害( )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 )谗( )之曰:“王使屈为( )令,众莫( )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属: 1、屈原属草稿未定 2、属余作文以记之 3、吾属今为之虏微:1、其文约,其辞微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微服私访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疾: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君有疾在肌肤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类:1、举类迩而见义远 2、佛印绝类弥勒翻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④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从:1、齐与楚从亲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患: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绝:1、楚诚能绝齐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佛印绝类弥勒质:1、乃使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白章翻译: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⑤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翻译: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⑥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⑦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内:1、亡走赵,赵不内 2、内惑于郑袖劝:1、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2、劝学归:1、竟死于秦而归葬 2、田园将芜胡不归翻译: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⑧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翻译: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⑨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翻译: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⑩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1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翻译: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12)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预习思考文中叙写了关于屈原的哪些遭遇?请一一列出。

三、我的疑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2、深入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2)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阅读关于屈原的高考作文你好傻啊,屈原(忘记与铭记)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

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

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

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但是,你好傻啊,屈原!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