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管再通与侧支循环

血管再通与侧支循环


软脑膜动脉开放
反向的滑车上动脉
OA开放
正常的滑车上动脉
MCAO后,双光子激光扫描血管成像 (TPLSM)观察到的侧支募集示意图
大脑中动脉近段栓塞后,软脑膜支吻合可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10 s内迅速 募集形成
MCAO时,MCA分支亦有约50%血管可能发生逆灌进行血供的重新分配
箭头为血流方向,红色表示逆行,红叉为栓塞处;数值为血流速
脑血流储备期
脑代谢储备期
梗死期
CBF
OEF
120
90
60
30
0
平均灌注压(mmHg)
脑的侧支循环建立
期的侧 早支 期循 阶环 段发 ,生 属于 于慢 结性 构低 代灌 偿注
脑灌注压下降后的代偿机制
侧支循环形成: 脑血流储备(CVR): 脑代谢储备: 上述脑代偿功能的衰竭是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主要终点: 功能独立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
Rankin评分≤2时患者比例(%)
两组绝对差值为1.5%(95%CI,-6.1% 至9.1%)
Broderick JP, et al. N Engl J Med.2013 Feb 7. [Epub ahead of print]
90天死亡率:两组结果相似
90天死亡率(%)
Jauch EC, et al. Stroke.2013;44(3):870-947.
中国/美国——DNT <60分钟
• 美国:建议使用组织化规程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急诊
评价(I 类,证据水平B)。目标是在患者到达急诊室
后60分钟内完成评价并做出治疗决策 • 中国: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
疗效转归
最终有效率:mRS0-1或恢复到基线水平
联合治疗组为49.5%; 单独rt-PA治疗组为36%
/viewarticle/779330
安全性转归
36小时内的症状性脑出血
联合治疗组为2%; 单独rt-PA治疗组为12%
/viewarticle/779330
溶栓治疗前应行头颅平扫CT检查(I级推荐)
美国临床医疗重点—— 医疗质量监控和改进
美国指南首次涉及卒中医疗质量控制。 基于“跟着指南走(GWTG)”项目的成功经验。GWTG-stroke建立
了登记、反馈、改进医疗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应用于全国200万卒中患
者中,取得了极大成功。 医疗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建设质量控制委员会,建立卒中登记基础上的数 据库,找出指南与实践间的差距,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这对全球卒中 治疗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无法证明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与接受标准治疗 的患者之间临床转归存在任何显著差异。

血管再通策略


静脉溶栓依然是主旋律、金标准
血管内治疗依然是指南Ⅱ级推荐

目前血管再通方法:多元化,联合治疗,选择更多
治疗前
治疗后
溶栓治疗后药物选择
溶栓时间窗内
溶栓后24小时
溶栓治疗 14-34%的
阿司匹林
溶栓患者发生再闭塞
multimodal imaging can identify patients who will benefit substantially from mechanical embolectomy
N=118 随机
主要终点:
• 采用Rankin量 表(mRS)评 估临床转归
标准内科治疗 (n=54)
Kidwell CS, et al. N Engl J Med.2013 Feb 8. [Epub ahead of print]
患者基线特征
118 eligible patients the mean age : 65.5y the mean time to enrollment was 5.5 hours 58% had a favorable penumbral pattern. Revascularization in the embolectomy group was achieved in 67% of the patients.
主要转归方面: 治疗方式与半暗带模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
通过90天改良Rankin评分分析后,治疗方式与半暗带模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
Kidwell CS, et al. N Engl J Med.2013 Feb 8. [Epub ahead of print]
结 论

研究未能证明半暗带成像可识别可能获益的患者。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 动脉生成(arteriogenesis) 缺血数天后才能建立血流代偿。
Stroke,2003,34(9):2279-2284.
中国卒中杂志, 2008, 3(3): 198-201.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0.52
Broderick JP, et al. N Engl J Med.2013 Feb 7. [Epub ahead of print]
症状性脑出血患者比例:两组相似
症状性脑出血患者比例(%)
P=0.83
Broderick JP, et al. N Engl J Med.2013 Feb 7. [Epub ahead of print]
多中心、双盲对照Ⅱ期试验
联合组: 静脉rt-PA (0.6 mg/kg)超过40分钟 +依替巴肽 (135-mcg/kg静脉注射, 0.75 mcg/kg/min2小时静脉滴注) (n=101)
有效性主要终点:
• mRS评分为0-1 分,或者治疗90 天后mRS评估回 归到基线水平
入组标准:
• 年龄18-85岁 • NIHSS>5 • 3小时以内发生 急性缺血性卒中
结 论

两组之间的主要疗效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功能独立 方面:联合治疗组40.8% vs.单独溶栓组38.7%)。

两组患者死亡率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相似 。
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与标准治疗对照研究 (MR-RESCUE 研究) investigate whether

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评估的Ⅱb期研究
达急诊室后60分钟内完成脑CT等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
(Ⅰ级推荐)
Jauch EC, et al. Stroke.2013;44(3):870-947.
rt-PA前必须检查血糖水平

美国:在使用静脉rtPA 之前,唯一实验室
检查是血糖的测定(I
类,证据水平B) 。

中国: 未提及
Jauch EC, et al. Stroke.2013;44(3):870-947.

一级侧支循环:ACoA/PCoA 开放与60%无症状性ICAO
卒中急性期第一时间开放侧支循环
初级侧支循环:Willis环
是颅内最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 ,将两侧半球和前、后循环联系 起来
次级侧支循环:小血管吻合支
软脑膜吻合支 眼动脉吻合支 硬膜-软膜血管吻合支 硬膜-硬膜血管吻合支
三级侧支循环:新生血管
N=126
5:1 随机
安全性主要终点:
单独rt-PA治疗组(0.9 mg/kg) (n=25)
•36小时内的症状 性脑出血
/viewarticle/779330
患者基线特征
/viewarticle/779330
结 论

依替巴肽与中等剂量rt-PA联合应用治疗3小时内
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

联合治疗组最终有效率为49.5%,已达到进行Ⅲ期
试验的标准。
rt-PA静脉溶栓后血管内治疗(包括介入或者动脉溶栓) 与单独rt-PA治疗卒中的比较研究 (IMS-III研究)

Ⅲ期、随机、开放性试验
联合治疗 (静脉注射rt-PA溶栓+血 管内介入治疗) n=434 N=656 2:1随 机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抗血小板 神经保护 其他非药物方法 影像指导下的静脉溶栓
预防复发 防止并发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黄金一小时
DNT<60分钟
就诊到CT检查 25分钟
25 10
就诊到体检 10分钟
15
就诊到治疗 60分钟 60 就诊到通知神经科 医生 15分钟
分秒必争!
(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I级推荐)。 卒中接诊流程:
2013国际卒中大会 ----血管再通治疗方法
CLEAR-ER 试验
rt-PA+ 抗血小板药物 vs. rt-PA
IMS III 试验
rt-PA+血管内治疗 vs. rt-PA
MR RESCUE 试验
机械性取栓 vs. 标准内科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使用 rt-PA联合依替巴肽溶栓治疗增强方案 (CLEAR-ER研究)
入组标准: • 年龄≥18岁,≤85岁
• NIHSS评分为6-29 • 发病内8小时开始试验 • ICA, M1 或M2 MCA闭塞 • 发病前mRS 0-2 • 静脉应用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剂治疗(如果经 治疗后血管成像显示靶 血管持续闭塞)
Merci取栓器或Penumbra 系统进行机械取栓 (n=64)
血管内介入治疗:根据病变 特点选择导管或动脉内rtPA治疗装置、研究者经验 和培训、指定设备的使用
入组标准:
• 症状出现3小时内已接 受静脉rt-PA • NIHSS评分≥10(或 在 大脑中动脉第一段、颈 内动脉、基底动脉CT 造 影8-9分)
主要终点:
• 90天时改良 Rankin评分≤2 定 义为功能性独立
缺血性卒中发病3h内
对于以往指南认为不需要溶 栓的轻型和症状逐渐好转的 卒中患者,指南给予了明确 治疗推荐,对以往认为相对 禁忌的情况(既往3个月有大 梗死和心肌梗死史),新指 南也采用了相对积极的态度。 新指南指出,可以考虑给具 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使用静脉 纤溶剂,即卒中症状轻微、 卒中症状快速缓解、近3个月 内接受大手术、近期发生过 心肌梗死。同事需权衡潜在 增加的风险和预期获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