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参种植技术

丹参种植技术

丹参种植技术作者:admin录入:admin2007-5-4 11:34:36丹参(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 bge)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植物。

又名:紫丹参、红根、血参、大红袍等。

丹参以根供药用,含有丹参酮、隐丹参酮、鼠尾草酚、丹参新酮等。

味苦,性微寒。

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镇静安神、凉血消痈、消肿止痛等功能。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关节酸痛、神经衰弱失眠、心悸、痈肿疮毒等症。

近代医学临床证明,丹参有扩张血管与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动过速等症,有显著的疗效;还用来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症,亦有良好的效果。

丹参为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需要量大,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人工栽培。

主产于四川、河北、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等省。

<形态特征>丹参为多年生草本。

株高30~70厘米。

根肉质,肥厚,有分枝,外皮土红色,内黄白色,长约30厘米左右。

茎方形,被长柔毛。

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7片,卵圆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被有长柔毛。

轮伞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淡紫或白色,唇形;小坚果4个;椭圆形,成熟时灰黑色。

花期5~7月,果期6~8月<生长习性>丹参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在年平均气温17.15℃,平均相对湿度77%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在气温-5℃时,茎叶受冻害;地下根部能耐寒,可露天越冬,幼苗期遇到高温干旱天气,生长停滞或死亡。

丹参为深根植物,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中等肥力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发育良好。

土壤过于肥沃,参根生长不壮实;在水涝、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会引起烂根。

土壤酸碱度近中性为好。

过砂或过粘的土壤丹参生长不良。

丹参植株返青后,3~4月茎叶生长较快,果实成熟后植株枯死,倒苗后重新长出新芽和叶片,进入第二次生长,母株一般生3~5个分株,从4月上旬开始分枝,并陆续抽出花茎,秋季花茎少,只有春季的三分之一,7~8月日照时间长有利根部生长。

<繁殖> 以分根、芦头繁殖为主,亦可种子播种和扦插繁殖。

1 分根繁殖秋季收获丹参时,选择色红、无腐烂、发育充实、直径0.7~1厘米粗左右的根条作种根,用湿沙贮藏至翌春栽种。

亦可选留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在原地不起挖,留作种株,待栽种时随挖随栽。

春栽,于早春2~3月,在整平耙细的栽植地畦面上,按行距33~35厘米、株距23~25厘米挖穴,穴深5~7厘米,穴底施入适量的粪肥或土杂肥作基肥,与底土拌匀。

然后,将径粗0.7~1.0厘米的嫩根,切成5~7厘米长的小段作种根,大头朝上,每穴直立栽入1段,栽后覆盖火土灰,再盖细土厚2厘米左右。

不宜过厚,否则难以出苗;亦不能倒栽,否则不发芽。

每亩需种根50公斤左右。

北方因气温低,可采用地膜覆盖培育种苗的方法。

2.芦头繁殖收挖丹参根时,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粗根切下供药用,将径粗0.6厘米的细根连同根基上的芦头切下作种栽,按行株距33×23厘米挖穴,与分根方法相同,栽入穴内。

最后覆盖细土厚2~3厘米,稍加压实即可。

3.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选阳畦播种。

畦宽1.3米,按行距33厘米横向开沟条播,沟深1厘米,因丹参种子细小,要拌细沙均匀地撒入沟内,益土不宜太厚,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温,当地温达18~22℃时,半个月左右即可出苗。

出苗后在地膜上打孔放苗,当苗高6厘米时进行间苗,培育至5月下旬即可移栽。

南方宜于6月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出苗最高。

亦可于立秋前后播种。

4.扦插繁殖南方于4~5月,北方于7~8月。

先将苗床畦面灌水湿润,然后,剪取生长健壮的茎枝,切成长17~20厘米,将插穗斜插入土中,深为插条的1/2~1/3,随剪随插,不可久置,否则影响成苗率。

插后保持床土湿润,适当遮荫,半个月左右即能生根。

待根长3厘米时,定植于大田。

以上4种繁殖方法,以采用芦头作繁殖材料,产量最高。

其次是分根繁殖。

<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育苗地,宜选择地势较高,土层疏松,灌溉方便的地块。

播前进行翻耕,施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作基肥,整细耙平,作高畦播种。

栽植地,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

山地,宜选向阳的低山坡,坡度不宜太大。

丹参根深,入土约33厘米以上。

因此,在前作收获之后,深翻土壤35厘米以上,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3000kg,加过磷酸钙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

于栽前,再翻耕1次,整细耙平,作成1.3米宽的高畦,四周开好深的排水沟,以利排水。

2.移栽春播后,幼苗培育75天左右即可移栽。

可春栽亦可秋栽。

春栽于5月中旬,秋栽于10月下旬进行。

宜早不宜迟,早移栽,早生根,翌年早返青。

栽种时,在畦面上按行距33×23厘米挖穴,穴深视根长而定,穴底施入适量粪肥作基肥,与穴土拌均匀后,每穴栽入种子繁殖的幼苗1~2株,栽植深度以种苗原自然生长深度为准,微露心芽即可。

栽后浇透定根水。

扦插苗每穴栽1株,按同样方法和栽植密度栽入穴内。

<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追肥4月上句齐苗后,进行1次中耕除草,宜浅松土,随即迫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每亩1500kg;第2次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中除后追施1次腐熟人粪尿,每亩2000kg,加饼肥50kg;第3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结合中耕除草,重施1次腐熟、稍浓的粪肥,每亩3000 kg,加过磷酸钙25kg、饼肥50kg,以促参根生长发育。

施肥方法可采用沟施或开穴施入,施后覆土盖肥。

(1)丹参根的生长习性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深度可达60~8 0厘米,所以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上,最有利于根系生长。

土壤过粘,通气和徘水不良时,常引起烂根,以致全株枯萎,根的萌芽力较强,可采用分根法繁殖。

根条上、中段要比下段发芽生根快。

研究表明;丹参根是随着地上部的生长而生长的,后期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地上部生长逐渐缓慢,养分向下部转移,根部的生长更加迅速。

(2)丹参的需肥特性丹参植株的吸肥力很强,依靠其强大的根系,可从土壤的表层与深层吸收养料。

在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中,它就可以生长发育良好,在多施基肥、配合追施氮肥的情况下效果更佳。

在氮、磷、钾严重亏缺时,丹参植株会表现出一定的生理病态。

在严重缺氮的情况下,初期植株叶片颜色逐渐由深绿变为浅绿,植株生长缓慢;严重时生长点不发育甚至坏死,不再生长新叶,老叶逐渐枯黄,根细小,药材产量很低。

在缺磷时,叶为绿色,有时为红褐色,初期叶上有明显褐色斑点,后期斑点扩大并干焦,叶有时扭卷,心叶生长缓慢。

缺钾时,植株叶绿色至深绿色,叶片宽大,叶柄细长嫩弱,表现徒长,有时老叶边缘有较大褐斑,叶脉深绿色,其他部分淡绿色,出现明显花斑。

(3)丹参的施肥技术因丹参属于喜肥药用植物,在播种时首先必须要施足基肥;基肥以农家土杂肥料为主,如腐熟的猪、羊栏肥或焦泥灰等,施用量为每667平方米(1亩)1000~1200kg,与土壤混匀后,将土地整细搂平。

除施用基肥外,在植株生长过程中,还应追肥至少2~3次。

在生长初期追肥,以施用氮肥或人畜粪尿为主;生长中期要看苗施肥;秋后要重施长根肥,以过磷酸钙等磷钾混合肥为好。

2.除花薹丹参自4月下旬至5月将陆续抽薹开花,为使养分集中于根部生长,除留种地外,一律剪除花薹,时间宜早不宜迟。

3.排灌水丹参最忌积水,在雨季要及时清沟排水;遇干旱天气,要及时进行沟灌或浇水,多余的积水应及时排除,避免受涝。

<病虫害及其防治>1.根腐病染病初期个别支根或须根变褐腐烂,以后逐渐蔓延至主根,外皮变成黑色,全根腐烂。

地上部分个别茎枝先枯死,最后整个植株死亡。

多在5~11月份发生。

防治方法①轮作。

②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浇灌。

2.叶斑病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危害叶片,上面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深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致使叶片枯死。

5月初发生,一直延续到秋末,6~7月份最严重。

防治方法①加强田问管理,实行轮作。

②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③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倍液,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3.茵核病发病植株茎基部、根芽、根茎区逐渐腐烂,成暗褐色, 植株枯萎死亡。

在发病部位、茎基内部及附近土壤上有茵核,呈黑色鼠粪状,并有白色菌丝体。

防治方法①保持土壤干燥,及时排除积水。

②发病地可进行水田栽种,淹死种核,再作为丹参栽培田。

③发病期用50%氯硝铵0.5kg加石灰10kg拌成灭菌药,撒在病株茎的基部及附近土壤,以防止病害蔓延。

④用50%速克灵10 00倍液浇灌。

4.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

本病由根结线虫寄生于植物的须根上,形成许多瘤状结节。

一般在砂性大的、透气性好的土壤上栽培丹参易受虫害。

防治方法①不重茬,可与禾本科植物如小麦、玉米轮作。

②用80%二溴氯苯烷2~3kg加水100kg,栽种前15天开沟施入土壤中,并覆上土,防止药液挥发,提高防治效果。

5.粉纹夜蛾粉纹夜蛾一般在夏、秋季发生,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全部吃光。

粉纹夜蛾每年发生5代,以第二代幼虫于6~7月份开始危害丹参叶片,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将病株集中烧毁,以杀灭越冬虫卵。

②可于地中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蛾。

③幼虫出现时,用1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每周1次,连续喷2~3次。

<收获、加工及炮制>1.根的收获根的收获可分不同时期进行。

分根繁殖、芦头繁殖和扦插繁殖的,可于栽培后当年11月或第二年春季萌发前采挖;种子繁殖的,于移栽后第二年的10~11月或第三年早春萌发前采挖。

由于丹参根质脆、易断,故应在晴天、土壤半干半湿时挖取,挖后可在田间曝晒,去掉泥土,运回进行加工,切忌用水洗根。

2.根的加工当根晒至五六成干时,把一株一株的根收拢,扎成小把,晒至八九成于,再收拢一次,当须根也全部晒干时,即成商品药材。

北方可直接把根晒干即可。

鲜干比为3.1~4.4:1。

南方有些产区在加工过程中有堆起'发汗'的习惯。

根据科学研究,采用堆起'发汗'的方法加工,会使丹参根中的一种有效物质丹参酮含量降低,故此法不宜采用。

一般亩产干货200~250kg。

以无芦头、无须根、无霉变、无不足7厘米长的碎节为合格品;以根条粗壮、外皮紫红色者为佳。

3.种子采收留种田植株于第二年5月开始开花,可一直延伸到10月份。

6月份种子陆续成熟,分批剪下,曝晒打出种子,再晒至干即可。

种子不耐贮藏,最好当年播种。

4.炮制(1)处方用名丹参、酒丹参。

(2)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