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1、 说明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数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日益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使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提高警惕数学素养,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并有很强的工具功能。


2. 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班所必须要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思维性较强的课程,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数学信心不足等原因,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依赖性,迟缓性等思维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安排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并辅以习题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2、 学时分配表
本学期《数学》教学时数为40学时
具体分配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教学重

教学难

备注
11.1前言及任
课老师自我
介绍
1.1.1数的基
数的基
本知识
数之间
的关系
及其分

2课时
本知识
21.1.2数的乘
方和开方运

1.1.3整式的
运算和分式
的运算
幂的运
算法则
和常用
乘法公

会算因
式分解
和分式
的运算
2课时
31.2方程与方
程组
一元一
次方程
和一元
二次方
程的解

一元一
次方程
和一元
二次方
程的解

2课时
41.3一元一次
不等式与不
等式组
不等式
的性质
和解集
会解不
等式和
不等式

2课时
5复习及其处
理第一章练

2课时
62.1集合的概
念及其表示
方法
集合的
表示方
法、元
素与集
合的关
用描述
法表示
集合
2课时

72.2集合间的
基本关系
元素及
集合间
的关系
子集、
真子
集、相
等的判

2课时
82.3.1集合的
基本运算
交集和并集
理解交
集与并
集的概

会求交
集与并

2课时
92.3.2全集和
补集
理解全
集和补
集的概

会求补

2课时
10复习第二章
并处理第二
章练习
2课时
113.1函数的概
念及其表示
方法
函数的
定义及
其三种
表示方

求函数
的定义
域表示
分段函

2课时
123.2.1函数的
奇偶性
利用函
数图像
判断的
函数奇
偶性的
判断2课时
函数奇偶性
133.2.2函数的
单调性和最
大值最小值
利用函
数图像
判断的
函数单
调性
利用函
数图像
判断的
函数单
调性
2课时
143.3幂函数幂函数
的图像
和性质
幂函数
的图像
特征
2课时
153.4指数函数指数函
数的图
像和性

指数函
数的判
断和图
像性质
2课时
163.5对数函数对数函
数的运

对数函
数的图
像和性

求对数
函数的
定义域
比较对
数函数
的大小
2课时
17复习本章重
点并处理练

2课时
18机动2课时
19复习2课时
20复习2课时

40课时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
① 以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为依据,注意与初中数学课程的衔接,按照“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加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数学课程以初等数学为核心。

所学部分是现代生活及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② 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用具体——抽象——应用的思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图形的直观教学,强化数形结合的能力。

充分利用计算工具和数表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基本计算工具的能力。

适当体现探索、发现、归纳和创造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 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2)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分为认知要求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

①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② 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五个方面:
基本运算能力:根据法则和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处理数据。

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正确使用一般的函数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用表。

数形结合能力:能绘制常用函数图形,会利用函数图像讨论或帮助理解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

简单实际应用能力:会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简单数学问题,会把相
关学科、生产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

思维能力:具有基础的分析、比较、综合、推理能力,应用数学概念和方法辩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大纲的教学内容按模块设置
认知要求栏中,打“√”表示该知识点的最基本要求。

能力培养栏中,五种能力的培养,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把“√”表示该知识点在教学中应给予特别重视的能力要求。

知识点内容认知要求能力培养










基本
计算
工具
使用




简单
实际
应用


一、方程与不等式
数的基本知识√√数的乘方和开方运算√√整式的运算√√分式的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集合
集合及其表示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空集√√√
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
集、相等)
√√
交集√√
并集
全集与补集√√区间√√三、函数√√
映射√√
函数的概念及记号√√√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函数关系的建立√√分段函数√√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实数指数幂√√
幂函数√√
指数函数的概念√√√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对数的定义√√√
对数的运算√√对数函数的概念√√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积、商、幂的对数√√
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