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廊桥遗梦》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差异的具体分析

《廊桥遗梦》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差异的具体分析

前言《廊桥遗梦》是由美国作家沃勒写作的爱情故事畅销书,后来被拍摄成电影,由著名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男女主角,电影上映引起巨大轰动,并成为经典爱情影片。

“它成为一九九五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一部本地化思维极强的力作。

”【1】目前对《廊桥遗梦》的研究,从现有资料的收集查找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女性意识的探究;二是研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能够发生的内在原因。

但相关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本文从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小说文本同电影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对电影风格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以具体的例证来说明,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异。

本文首先分析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两者具有的渊源性,为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最后论述的是小说文本对电影的整体风格起到的决定作用。

第一章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各自具有的差异性和渊源性世界上第一部无声电影《火车进站》【2】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拍摄。

从此,电影便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人类的艺术殿堂,成为艺术上又一形式,“它被排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舞蹈、戏剧之后,称作第八艺术”【3】尽管现今对艺术样式的分类不一,却没有一种分类不包括电影艺术的。

可见由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是受到公认的。

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其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别是与其有亲缘关系的文学。

那么影视与文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的语词形象需要读者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

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4】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以时间艺术为基础的线型叙述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造型为主导的时空综合艺术。

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读者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

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

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

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所以,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也有差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通的。

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这里所说的文学与影视属于叙事艺术,是特指叙事电影,而并非泛指整个影视都具有叙事性。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

小说一般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表现主题,它通过事件的发生、发展来叙述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到最后的结局,此类小说非常容易改编为电影,因为电影的特点是要求有具体可见的动作和情节,紧凑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此类小说也比较符合电影的要求,大部分描写可以化为具体可见的画面。

再次,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第三点。

场景是在同一地点和一个没有间断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而展现出来的一个具体事件。

影视屏幕上的场景是直观的。

小说中的叙述场景,是要通过描绘一种如影视般的视觉形象的画面,来体现出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让读者仿佛亲身所见所闻一般。

这也正是文学要利用不具直接感性功能的语言符号,而要去塑造具体形象所追求的重要技巧之一。

【5】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

电影与文学作为两种艺术门类在艺术上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

综观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史,不难发现,一大批成功的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

一些成功的改编范例向我们说明一点,电影与文学在本质的区别之外,还存在着近亲的血脉联系。

文学之所以能转换成电影,也正基于此,它“含有可以与电影对等的美学要素,比如人物、故事、语言、时空感、节奏感等。

第二章《廊桥遗梦》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差异的具体分析小说文本的《廊桥遗梦》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方式,采用倒序的结构展开,故事发生在6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小说由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回忆而展开,再现了二人相识、相知、相爱、升华、离别、回忆的感情经历。

与小说文本相同,电影中也采用倒叙结构,故事的展开是以弗朗西斯卡的去世,她的两个儿女回到故乡领取其遗物然后发现母亲的日记,以日记作为展开故事的引子,进而完成整个影片的叙述。

下面就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存在的差异性分别从叙事手法和叙事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节从叙事手法上分析小说文本中,是弗朗西斯卡的子女借“我”之手阐述故事,小说文本中作者采取了很巧妙地叙事视角转换【6】手法,叙述视角【7】是作者在叙述一个故事时确立的一种角度,通过这些角度来向读者展示作品中构成故事叙述成分的人物、情节、背景、和事件等等。

小说文本中,有三个明显的标题即分别是:小引、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

小引中用的是第一人称“我”,里面出现的人物分别是“我”以及弗朗西斯卡的一对儿女,当“小引”结束时,第一人称的“我”的作用也暂告结束,进而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进行对当事人即男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丝卡的叙述。

从“小引”到“正文”,叙述视角从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我”转换到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聚焦也从“引述者”即一双儿女转换到了“当事人”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作者巧妙又自然地做了一系列转换。

继而,小说又从“正文”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转换到“后记”部分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聚焦也从对主人公的描述转换到乐手——“夜鹰”的自述上来。

在“小引”结束、“正文”开始之际,小说中的人物及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小引”中的第一人称的叙事人“我”即作者沃勒转换成了第三人称的叙事人,而这位叙述人是一位全知叙述者,他(她)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的观察位置一般均处于故事之外,或者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但如上帝般全知全能,无所不知,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还具有接近和进人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和动机的特权,而且不但可以描述,还可以分析、评论有关人物,即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

既可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同时在其他地方发生的一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随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廊桥遗梦》正文中的叙述者恰如上帝一样洞察了男女主人公的一切行动及思维。

再者,“小引”中的“我”即作者是正面登场的,只是一般地用第一人称叙事,只写出作者所见所听的客观状况;而转换成正文中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者后,叙述视野骤然扩大,叙事人站在人物背后,既能看到主人公眼前所见,也能听到他(她)的所思所想,还能知晓事件的各个细节和因果关系。

这样就自然给读者理解故事提供了更大空间。

同时小说中从小引到正文,有一个时态的转变,小引中陈述的是现在的事情,是现在时态,而转入正文之后,即是叙述过去的故事,时态也变成了过去时态,小引中故事的提供者,弗朗西斯卡的一双儿女也被置换成了故事的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

在结尾时候,又发生了从正文到后记的叙述时态和焦点的转变,又从过去时态转换到了现在时态,从故事的主体部分转换到了补充部分,相应的正文中的主人公也被置换成主人公的朋友“夜鹰”。

小说中从叙事第一人称“我”的消失、全知叙述者的出现到“我”的再现及视角转换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又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作者为中心”,再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换。

这三次的转换,不仅掩饰了故事的虚构性,彰显了故事的真实性,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使读者的地位及积极参与文本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同时,通过这样的转换使得故事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也显现了作者谋篇布局手法的高明与非凡。

从小说文本的处理上来看,开始的小引,是为读者提供故事来源的交待。

这是取自于真实的故事,是历史的真实与文学想象的结合,它向读者明示的是生活的真实,也即作者个人的常生活,通过这样的交代,使得读者相信这是一个曾真实发生的故事,它的作用是通过这种表面的真实来表达一个虚构的内核,它通过表面的真实表达的是文学的想象。

作者把《廊桥遗梦》的来源放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之中,其目的是要把生活的真实性赋于虚构的小说中去。

作者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应该牢牢记住的,关于《廊桥遗梦》的主要事实出自于一双儿女自愿献出的已故母亲的日记,因而具有真实性。

那些原始日记以及那些遗物仍然在我的手中,故事的形成是基于日记以及这些遗物。

因此这就为虚构的故事披上了真实的面纱。

故事的真实性的假象就掩盖了故事的虚构性,使得读者对故事也就不再去怀疑,而且也在这种“真实性”中一步一步进入作者预设的方向中去:既满足了读者的一种窥视欲望,又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读者的批评的权力。

作者的这种处理方法主要反映在小引的后三段:“准备和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使我的思想方法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我对人际可能达到的境界所抱有的愤世观。

”这是作者在拉近与读者的关系,之后作者继续说“不过,如果你在读下去的时候能如诗人柯尔律治所说,暂时收起你的不信,那么我敢肯定你会感受到与我同样的体验。

在你冷漠的心房里,你也许竟然会像弗朗西卡一样,发现又有了能跳舞的天地。

【8】”在这一段话中,作者继续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而这里的“读者”是特指那些对此故事抱有怀疑态度的读者,通过这样的说服,作者确信与读者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因此也使得读者抱有一种平和与友好的心态去进行小说的阅读。

【9】从电影文本的叙事手法方面来看,《廊桥遗梦》是属于回忆性叙述【10】,影片中是以兄妹继承母亲的所有东西,在家中开始阅读母亲的日记而展开整个故事。

相比于小说文本,电影文本中少了一个作者的干扰,使得两代人的感情可以直接对话,在相同地点,不同的时空里。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的日记是一个主要的叙事线索,而整个电影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弗朗西斯卡的日记的影像呈现。

弗朗西斯卡的儿女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电影的开始,电影的中间,以及最后在廊桥依照母亲的遗嘱抛撒母亲的骨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