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暄语系统对比

寒暄语系统对比

英汉寒暄系统对比研究内容摘要语言交际中的日常语与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日常用语的变化直接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而在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寒暄语在特定的语境及行为对象中具有不同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寒暄语的含义以及英汉寒暄语的对比分析发现,尽管它们都在各自的语言对话中有相应的功能和表现,但两者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有较大的差异,这里将从英汉社会与文化的差异来分析英汉寒暄语的差异。

关键词:寒暄语含义形式文化差异Abstract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for everyday use in communication can’t be separated from social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The change of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for everyday use directly reflects the chang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relations. However, the phatic communion which is necessary in the daily communication has its different effect in the special context or among different listeners.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meaning of phatic communion and its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lthough English and Chinese phatic communion perform similar role in the two languages, their forms and contents are quite different. It trie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f phatic commun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Key words: phatic communion; meaning; form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绪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正涌入我国,他们已经成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交际对象。

跟别人交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跟他们寒暄一番,以示友好,并为进一步进行有效的交际奠定基础。

寒暄语此时就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通过对英汉寒暄语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在不同文化中找出适当的寒暄语来确保日常生活中有效的交谈。

一、寒暄语的来源和意义:寒暄语(phatic communion)由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1923年在特罗布兰德群岛(Trobriand Islands)研究语言的功能(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时首次提出,它是在“自由的、无目的的社会交谈中”使用的语言。

从字面意思上看,寒暄语就是表达寒暄应酬的语言,它是会面时的开场白,是交谈的序曲与铺垫。

通过查阅资料,找到对寒暄语的以下几种解释:《辞海》中讲到,寒暄指见面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应酬话;《辞源》中指出寒暄的本义为“冬季和夏季,人们相见时互道天气的冷暖”;《古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是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客套话;由此可见,寒暄语是人们用来营造某种气氛或保持社会联系的语言,而不是为了交流信息或观点。

这种语言的意义来自社会交往的气氛。

在使用寒暄语时,人们对说什么或话语意义都不感兴趣,他们说话的唯一目的是避免保持沉默而造成的尴尬。

两人第一次见面相互认识后或熟人、朋友、同事等相识者相见并有一定时间在一起时,不能相对无言,总要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以表示热情礼貌。

因事会拜他人,一般也要寒暄几句再转入正题,以使气氛自然,易于引起正式话题。

这是世界各种语言寒暄语的共同特点。

中国和英语国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寒暄语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二、汉英寒暄语的基本形式:为了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交氛围,英语的寒暄语大都直截了当。

分为如下几类:①问候式这种问候在英语国家中不仅能显示讲话人的友好态度,而且不会涉及到任何私人性的,令人不快的话题。

它是出现在会话开头的寒暄语中最常见、通用的一种形式。

如:Hello, 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等。

②询问式这类询问寒暄并非是要得出某个问题的实际答案,其真实目的在于表达对“被问者”(或与之有关的人和物)的关心、挂念之情,而听者则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的温暖,从而增进谈话双方的感情,能促进交流更融洽友好地进行。

如:How’s your family?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room mate? 等。

③评论式评论式寒暄通常有三类,一种是论天气,比如:“Sunny day, isn’t it? Very cold, right?”等等。

第二种是评价对方或对方的物品。

这种评价往往是恭维称赞式的,夸对方年轻,漂亮,健康,有活力,有幽默感等等,颇能引起对方好感,如: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 Your house is very warm, You become younger recently. 就属于这一类。

总之,可以评论的范围广,内容多。

第三类属于就事论事型,即针对场景、情景作出让人认同的评说。

比如:对在车站上等了很久公共汽车的人说:“The bus is late, isn’t it?”就很容易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④回顾式回顾式寒暄语往往能表达惊喜之情,让听话人能产生出自己备受关注的愉悦感。

这类寒暄有“I haven’t seen you for several years. We have n’t seen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等等。

由于汉语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寒暄语也有相应的特殊性。

①问候式,分为三种:(1)典型的说法是问好。

常说的是“你们好!”、“大家好!”等等,这是近几十年来新型的问候语。

(2)传统意会问候式传统意会型问候主要是指一些貌似提问实际上只是表示问候的招呼语。

如:“上哪去呀?”、“吃过饭了吗?”、“怎么这么忙啊?”等等。

这一类问语并不表示提问,只是见面时交谈开始的媒介语,并不需要回答。

主要用于熟识的人际之间。

这体现了汉民族一种对他人随时随地的体贴关心,反映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

(3)古典问候式具有古代汉语风格色彩的问候语主要有“幸会”、“久仰”等等。

这一类问候语书面语风格比较鲜明,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在追求平和、亲近的场合中用得比较少。

②责怪式这种责怪是汉语里特有的表示亲近的一种方式。

比如,对于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就可以用这种口吻寒暄几句,如责怪对方见外,留下吃顿便饭都难等。

被责怪者不仅不会对此生气,反而会有高兴的亲切感。

③自叹式这种自叹式常用在谈话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时,通过自叹自己的不足以使对方获取心理平衡,比如说自己水平不高,收入太低等。

这种寒暄也是汉语里特有的,是与人交往的一种策略。

④攀认式攀认式问候是抓住双方共同的亲近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发挥性问候,以达到与对方顺利接近的目的。

像“同乡”、“同学”等等就是与人攀认的契机,能与人“沾亲带故”。

如:“大家是广州人,我母亲出生在广州,说起来,我们算是半个老乡了。

”“大家都是昆明人,我也算是昆明人。

我在昆明读了四年书,昆明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三、汉英寒暄语的相似点①中西文化都注重礼貌待人。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

利奇(Leech,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如中文中:“你做的饭真好吃。

”英文中有:“Thank you for your help.”②中西文化都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

如: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放得开。

A: You have a nice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

寒暄语带上了社交礼仪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汉英寒暄语的不同点:①汉英寒暄在现象上有很大不同。

这种不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于这方面,盛跃东在《试析汉英寒暄语的差异》(修辞学习,1996.5)一文中说道:关于初次认识某人时,我们在致以问候后习惯以询问对方的尊姓大名来表示我们的友好,尊敬和想同对方进一步相处的欲望,然而,外国人,尤其是那些有身份的外国人却不习惯这种直截了当的寒暄方法。

他们通常视其为一种粗鲁,冒失和缺乏修养的行为。

当他们想了解对方姓名时,他们常常先主动地介绍自己的姓名,若对方有好感或感兴趣的话,对方便会紧接着“亮出”自己的姓名。

这种方法轻松自然,委婉得体。

②汉英寒暄语有不同的目的。

毕继万在《汉英寒暄语的差异》(1997)中说道,英语注重的是不涉及个人话题,从而创造轻松自在的交谈气氛;公务会谈之前的寒暄强调的是所涉及的内容为随后正式交谈的内容做铺垫。

而汉语寒暄语是通过对双方起居生活的关心来达到沟通感情的目的,正式会晤之前的寒暄也不一定与随后的正式交谈存在必然的联系,更注重的是感情的铺垫。

因此英语寒暄是为了营造轻松气氛,汉语寒暄是为了拉近感情。

目的不同,决定了内容上的差异。

比如: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天气,因为天气既不牵涉到个人隐私,又可以营造轻松的气氛,使人心情愉快。

而中国人喜欢关心收入(吃饭)等问题,因为这样表明亲近和关切。

③汉英寒暄语体现着不同价值观。

在英语国家,询问人的年龄是不礼貌的,而在中国,却很普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