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

《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


参考译文:
1.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 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2.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 拿他没办法了!” 3.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4.子贡说:“君子犯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的 时候,人们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 他。”
阅读“思考与 练习”中的两 个语段,并总 结自己的观点。
•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 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 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 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 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 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 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 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 一等的士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 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 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 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 (rǔ)多知(zhì)乎?”
“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 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 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 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 “知(智)”。这是一 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 思辨。
自主学习
15分钟时间,阅读这十二则,了解书 下注释,补充字音,通假字,和重点 实词义项。
知:通智。 末:无。 食:通蚀。 文:掩饰(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长官。 无:通毋,不要。 兵:武器。 岁:时令。 舍:停止。
• 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 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搏斗非常激 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 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 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 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 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 神是不会理睬的。”
孔子讲求诚信有一个重大前提, 就是不能违背道义。
11.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 后零落的。” 12.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 昼夜不停地流淌!”
熟读课文,尝试背诵1、3、6、7、 8、9、11、12则。完成测试。
不知为不知 (1)知之为知之,_____,是知也。 (2)_____,是谓过矣。 过而不改 (3)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4)_________,则远怨矣!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 人无而信 不知其可也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小 其可以行之哉? 车无軏,_________。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7)岁寒,___________。 不舍昼夜 (8)逝者如斯夫,______!
阅读“相关链接”,整体感知。
儒家视“诚信”为人的道德之心和政治生命的 根本,这些精神历经沧桑依然光照中华,成为中华 民族绵远长存的不竭动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强调 了“诚信”的重要性:
首先,在学问上要讲“诚信”; 其次,在做人上也要讲“诚信”; 再解孔子很强调的“信”?
5.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 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6.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 扬。” 7.孔子说:“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 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8.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 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 (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 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 以(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 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 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10.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使食粮 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 么对于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 充足的武器装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 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 “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没 有粮食也不过是死亡而已),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 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