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演变及认识
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 想的政治。(8分)
课堂练习题
答案要点:
(1)主要内涵:强调军民相互依存,
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必修3
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
中国古代史
专题复习 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认识
武威文庙孔子行教图
2005年全球祭孔大典武威文庙现场
知识整合与归纳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1、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
2、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4、儒学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佛、道三教并立
5、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09年上海高考31题)
问题:(12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历史命运如何
高考试题分析
答案要点:
1、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2、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
(5)民为贵、以人为本思想对协调人与人 的 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6)民本思想对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7)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
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坚韧包
容、含蓄内敛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的评价
2 消极方面
、
在相当长时期内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课堂练习题 例题3、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 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 固宁邦。”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 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011年全国卷37)
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
儒家思想的评价
三、儒家思想的评价
1、积极方面
(1)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
一有积极作用。
(2)“仁”、“仁政”等观点有利于社会安 定 和经济发展。 (3)“仁义”、“孝道”等观点 逐渐成为中 华 民族的道德伦理观。
儒家思想的评价 (4)儒家教育思想对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知识整合与归纳 6、儒学的新发展——明清 7、儒家思想出“新意”——维新变法时期 8、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9、儒学被全面否定——“文革”时期
10、儒学焕发新春——改革开放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高考试题分析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成为“孔子的中国” 例题1、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 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
1、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兴起、战国蔚 然大宗、秦朝遭受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明清批判继承、维 新出新意、新文化运动动摇、新时期焕发新 春的过程。 2、儒家思想不断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 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3、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以维护
阻碍了民主的产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四、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态度
一分为二,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与时俱进、批说对世界的影响
1、汉代以后,儒家经典传入越南、朝鲜、日本。
2、明清以后,儒学传入西方。 3、西方启蒙思想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 4、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把儒家学说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被称为
“儒家资本主义”的典型。
高考典型例题
例题2 、儒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学”
“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的出现
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 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
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
化。 (14分) (2007年江苏高考)
高考典型例题 答案要点: 第一、主要思想主张 1、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仁是孔子思 想体系的核心,还主张“礼”。 2、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他发展 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3、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 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 感应”,“君权神授”。
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了儒学 提出佛道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建立儒学 体系,把儒学推向了新高潮。
3、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
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批孔 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 当时仍具有影响。
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规律
高考典型例题 4、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 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 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 天理,灭人欲”。
第二、地位变化:
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重要一家, 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宋明 清时期一直是官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