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记录

二十里铺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学生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吧。

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出示课件
生:有熊猫、小兔、小猴、小松鼠。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桌子上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生2: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个竹笋、16个萝卜、15个松果。

师:你们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

你知道每一样食物是分给哪种小动物的吗
师: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生1:我们多想吃这些竹笋呀!
生2:该怎么分这些竹笋呢?
师:咱们来帮帮熊猫吧!(同学们表示一致赞同。


师:如果用小棒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个学具?得分成几份?为什么?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汇报:
(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分法,有一种分法最特殊,你能找出来吗?
师:你为什么把6个分成3个和3个分成一类?
生1:这样分一般多。

生2:一样多。

升3:同样多,
············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那到底什么是平均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正确的评价。

)像这样,把6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同桌之间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二、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师: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

课件出示信息:把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

“把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学具在小猴卡纸上分一分吧!(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1:1个1个地分。

生2:2个2个地分。

生3:4个4个地分。

得到的结论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

师:大家看,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的方法最好?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分法的优化)
师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还是4个4个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教师边小结,课件动画展示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然后再让学生圈一圈,让学生切身体会这种分法是平均分。

〈点评〉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且继续利用学具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四、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师:唉!同学们仔细听,小兔子在说什么?(课件出示录音:“有16个萝卜,每只兔子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师:谁听清了,再帮小兔子说一遍?(学生复述)该怎么分呢?
请同学们再取出学具分一分,开始。

(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我一次分4个给一只小兔子,这样分了4次,所以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教师巡视指导)展台展示学生分的情况,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最后在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分法地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展台上圈一圈,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师小结:16个萝卜正好分完,把4个作为1份分给1只小兔子,这样分了4份,所以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所以16里面有4个4。

像这样把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教师边总结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点评〉学生通过摆学具、分一分等方法,从感性上认识了16里面有4个4的含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含义。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咱班有40个人,平均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个人。

再比如:有16个同学参加接力赛,平均分成2个队,每队几个人呢?(8人)那你们能举一些吗?请说给同桌听听。

请学生举例。

生1:我们班有18个男生,平均坐在3排,每排6人。

生2:我们班35人,平均分成5个组管理小西红柿,每组7人。

五、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师:咱们再看小松鼠在想什么呢?(课件出示信息窗,出现小松鼠的信息:“有15个松果,每只小松鼠分到到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松鼠?”)
(学生思考,得到结论每只小松鼠分到5个。


再出示“把15个松果,平均分给5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分到几个?”
(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到3个。


六、巩固练习:
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帮小动物们分到了它们爱吃的食物,我们用什么方法平均分一分我们爱吃的水果呢?
1、分西瓜(实物贴图)
①12块西瓜,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②12块西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分草莓(实物贴图)
①8颗草莓,每盘放4颗,可以放在几个盘子里?
②8颗草莓,每盘放2颗,可以放在几个盘子里?
3、排椅子
师:谁来说一说,我是怎么排的?
生1:平均排了3行,每行4把椅子。

生2:平均排了4竖,每竖3把椅子。

七、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教师给予补充指导。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那你能创造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吗?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平均分熊猫哥哥熊猫弟弟
1 5
4
2
3
3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
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前奏。

《认识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能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利用小动物分东西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