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戛纳国际电影节

戛纳国际电影节

戛纳国际电影节基本介绍戛纳国际电影节(Festival De Cannes)亦译作康城或坎城电影节,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

法国戛纳电影节因大海、美女和阳光(Sea Sex 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

每年盛事期间,在著名的海滨大道及附近的海滩上都会有众多美女云集,期待着影界大腕、星探们的发掘,一圆她们的明星梦。

2011年5月11日,第64届戛纳电影节在戛纳电影宫开幕,红地毯上星光灿烂。

戛纳国际电影节(法语:Festival de Cannes)是一个由法国于1939年首度举办于该国南部城市戛纳,于二战战后复兴并于同地扩大举办的国际性电影展暨电影奖。

它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影展之一,与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合称为世界五大电影节;又与柏林影展、威尼斯影展,以及俄国的莫斯科影展并称世界四大艺术电影展。

当前,戛纳电影节每年定在五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开幕、隔周星期天闭幕;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

戛纳国际电影节(Festival De Cannes)亦译作康城或坎城电影节,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

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

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

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

原来每年9月举行。

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

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

此外,历年来还先后颁发过爱情心理电影、冒险侦探电影、音乐电影、传记片、娱乐片、处女作、导演、男女演员、编剧、摄影、剪辑等奖。

戛纳电影节因大海、美女和阳光(Sea Sex 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

每年盛事期间,在著名的海滨大道及附近的海滩上都会有众多美女云集,期待着影界大腕、星探们的发掘,一圆她们的明星梦。

电影节的活动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

有两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

非竞赛部分以提拔新人为主,其中“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发掘了不少颇具潜力或业有成就的导演。

戛纳电影节自创办之日起,就得到法国外交部、教育部、国家电影中心的支持和资助。

除了1981年第34届电影节,因法国政局变动以及教皇保罗二世在电影节开幕这天遇刺的原因,法国政府当局无人参加开幕式外,一般每届电影节的开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国部长级的官员亲自出席并致辞。

在戛纳50岁的大典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专程从巴黎飞抵戛纳致贺。

这是戛纳半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有总统大驾光临。

戛纳电影节的历史戛纳,香港称 "康城"、台湾称 "坎城"。

这个人口只有7万的小城精巧、典雅、迷人,拥有世界上最洁白的沙滩和终年的阳光,而每年5月这里举行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堪称世界电影节之首。

在500米长的海滨大道上,一字排开20多家影院和放映室,中心是6层高的电影节宫。

曾经的戛纳因大海、美女和阳光(Sea Sex 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每年盛事期间,都会有成群的美女云集海滩,格蕾丝·凯莉、索菲亚·罗兰、碧姬·芭铎——如今的戛纳虽然没有了这些传奇的名字,但它依旧是电影界至高无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

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

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

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从原来的9月改在5月举行。

电影节金棕榈形状的奖杯于1954年底被设计出来,“Palme d'Or ”这才代替了之前的“大奖Grand Prix”成为电影节的最高奖。

1954年首届金棕榈奖杯颁给了来自美国的故事片《马蒂》。

1964年,由设计版权的问题,金棕榈颁发一度被搁置,直到1975年恢复。

戛纳电影节的单元设置戛纳电影节常设的官方单元包括“主竞赛”、“非竞赛”、“一种注视”、“特别展映”、“电影基石”以及“短片”单元,而“导演双周”和“影评人周”是由独立的机构组织的与戛纳平行进行的非官方单元。

此外,戛纳电影节期间还将举行“电影市场”、“大师课堂”、“制片人网络”等多样性的各具功能的商业文化活动。

“一种关注”单元诞生于1972年,与主竞赛单元大师云集不同,这个单元旨在介绍国际新晋影人带来的“原创性和不同”的作品。

戛纳“短片单元”是戛纳官方正式竞赛单元之一,“电影基石”则是1998年由主席吉尔·雅各布创立的学生作品单元,只是它们“共用”同一批人组成的评审团。

“影评人周”诞生于1962年,是戛纳电影节引入“法国全国评论家协会”的力量后创立的第一个次生单元,被称为戛纳电影节的“大女儿”,到今年刚好是五十大寿。

官方竞赛单元奖项1、金棕榈奖(Golden Palm)“金棕榈奖”前身为“电影节大奖”(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乃是针对参加“主竞赛单元”的20余部影片评选出的戛纳电影节最高奖。

历史上,获得金棕榈次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总共17次,最近一次是2004年的《华氏911》。

其次是12次的意大利和各8次的英国、法国。

纵观戛纳之前63年历史,仅有5位导演曾两度摘得金棕榈,分别是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国)、比利·奥古斯特(丹麦)、今村昌平(日本)、艾米尔·库斯图里卡(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达内兄弟(比利时)。

亚洲首部获得金棕榈作品是1953年日本导演衣笠贞之助前辈的《地狱门》,华语电影唯一一部荣膺金棕榈奖的影片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年,与澳大利亚女导演简·坎皮尔执导的《钢琴课》并列)。

2、大奖(Grand Prix)仅次于“金棕榈”的电影节第二高奖,相当于主竞赛单元影片的“第二名”。

与1967年设立,在此之前“评审团特别奖”(Special Jury Prize)是电影界的第二高奖。

曾用名“评审团特别大奖”、“评审团大奖”,1995年起改成现在所用的更为简洁的“大奖”。

历史上,获得戛纳“大奖”的著名影片包括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索拉里斯》和《牺牲》、朱塞佩·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张艺谋《活着》(与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毒太阳》并列)、罗伯托·贝尼尼《美丽人生》、姜文《鬼子来了》、迈克尔·哈内克《钢琴教师》以及朴赞郁《老男孩》等等。

去年和前年来自法国的《人与神》、《预言者》也曾在戛纳“惜败”,拿到了带有安慰性质的“大奖”,意味着它们与“金棕榈”或许曾经只有“0.01公分”那么近。

3、评委会奖(Prix du Jury)不同于上述奖项,评委会奖(评委会特别奖)属于非常设奖项,地位类似“xx榜中榜”的传媒推荐奖,颁奖原因往往是个别评委因偏爱而为其争取的特殊表彰。

“评委会奖”的获奖作品包括拉斯·冯·特利尔的《欧洲,欧洲》、大卫·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科恩兄弟的《老妇杀手》、侯孝贤的《戏梦人生》、阿皮察朋·维尔拉瑟查库的《热带病》、王小帅的《青红》以及最近几年的《我在伊朗长大》、《蝙蝠》、《鱼缸》等等。

4、最佳导演、影帝、影后、编剧奖与奥斯卡奖的设置区别在于:第一、戛纳的演员奖,无主角、配角之分;第二、戛纳的编剧奖,无原创、改编剧本之分。

马丁·斯科塞斯、科恩兄弟、迈克·汉尼克、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等不同时代的世界级名导,皆有戛纳的最佳导演头衔入账;夺得该奖的华语导演为:王家卫(《春光乍泄》)、杨德昌(《一一》)。

凯萨琳·德纳芙、杰拉尔·德帕迪约、伊莎贝拉·于佩尔等本土演技大腕在戛纳封后封帝可谓平常,西恩·潘、霍莉·亨特、汤米·李·琼斯等好莱坞牛人也频频于此镀金。

唯一的华语戛纳影后即“香港金像奖第一女星”张曼玉(《清洁》);华语戛纳影帝则有葛优(《活着》)、梁朝伟(《花样年华》)两位。

2009年,62届戛纳电影节上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为华语电影人摘得了首个最佳编剧奖。

5、短片金棕榈奖(Short Film Palme d'Or)由“电影基石”单元评审团针对入围“短片单元”的数十部作品评出,这些作品的长度通常都在20分钟以下。

今年,执导MV和短片作品出身的法国导演米歇尔·冈瑞担任评审团主席。

此前,华人导演侯孝贤、贾樟柯都曾有幸主持过“电影基石”和“短片”两个单元。

其他单元奖项1、一种关注大奖(Prix Un Certain Regard)“一种关注”单元诞生于1972年,与主竞赛单元大师云集不同,这个单元旨在介绍国际新晋影人带来的“原创性和不同”的作品。

该单元的最高奖“一种关注大奖”设立于1998年,而自2005年起,法国的“安盟-甘”集团(Groupama-Gan)每年向这一奖项的获奖者提供3万欧元的奖金。

今年的64届戛纳电影节,曾两度获得金棕榈的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担任“一种关注”单元主席。

去年在法国导演克莱尔丹尼斯的主持下,韩国洪尚秀执导的影片《夏夏夏》摘得最高大奖。

除了大奖之外,该单元还会颁发评审团特别奖、最佳表演奖等等,各届不一。

2、电影基石奖(Cinéfondation prizes)戛纳“短片单元”是戛纳官方正式竞赛单元之一,“电影基石”则是1998年由主席吉尔·雅各布创立的学生作品单元,只是它们“共用”同一批人组成的评审团。

每年从来自世界各地电影高校的报名的两千多部短片和众片中挑选出参赛作品,旨在发现和提携新的血液。

本届由米歇尔·冈瑞领导的评审团,将评出“电影基石”单元的一二三等奖,而获奖者几乎都能保证其之后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能够参展戛纳电影节。

3、金摄影机奖(Caméra d'Or)“金摄影机奖”是针对于戛纳的所有单元包括“主竞赛”、“影评人周”、“导演双周”和“一种关注”单元展出的长片处女作进行评选的奖项,意味着它其实是戛纳的“最佳处女作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