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2014年制订课程代码:022304课程名称: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第5学期开课单位:语言文化传播学院英语系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口语、听力等课时: 36学时/学期参考教材: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书: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汉英语对比纲要,潘文国,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2002。
汉英对比和翻译中的转换,周志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彭宣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邵志洪,上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方梦之,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何善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对比语言学,柯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李瑞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英汉和汉英语义结构对比,陆国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字本位与汉语研究,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汉英对比论文集,王还,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王武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汉语比较导论,魏志成,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熊文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对比语言学概论,许余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英汉翻译论稿,姚念庚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杨自俭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张今等,商务印书馆,1981。
实用英汉语言对比教程,张良军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1。
课程概述:《英汉语言对比》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将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出发,阐述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并讨论两种语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让学生掌握一种用地道英语复述汉语内容、以及用地道汉语重述英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英汉语言异同的自觉认识,培养学生的英汉转换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根据两种语言的差异,让学生能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恰当的教学和交流手段。
教学要求:《英汉语言对比》将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出发,阐述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并讨论两种语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让学生掌握一种用地道英语复述汉语内容、以及用地道汉语重述英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
其教学要求如下:1.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能利用已经习得的汉语和英语知识,对两种语言的异同有系统性的比较和认识。
2.通过书面和口头实践,使学生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并掌握双语转换的一般原则、常用途径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双语转换意识和转换能力,能够尽量用目的语言的典型表述方式来表达源语中的内容。
3.通过学生的参与性讨论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讨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析英汉语言差异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语和综合语的涵义;2.英语句子聚集及汉语句子流散的表现形;3.英语形合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连接手段的运用;4.克服汉语干扰,写作中连接手段的使用;英语句子繁复的手段;5.英语物称表达法的表现形式及汉语人称法的倾向这一差异的语言内部原因;6.英语名词抽象化的手段;7.含蓄表达及迂回表达;8. 英语的替换方式。
教学难点:1.英语的语调和汉语的声调在表达语法意义上的辅助作用;2.汉语的九大句型;3.英汉翻译时,突破英语框架,形成简短的句子;4.对英语物称表达法的表现形式及汉语人称法的倾向这一差异在翻译和写作中的运用;5.英语静态倾向的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原因;6.英汉互译时采取的策略;7.含蓄表达及迂回表达;8.克服汉语干扰,在英语翻译和写作中学会采用替换法。
学时分配: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综合语和分析语学时:4教学要求:本章从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等方面对英汉语言进行对比。
了解英汉语言辅助表意手段;掌握分析语和综合语的涵义;掌握英语的语调和汉语的声调在表达语法意义上的辅助作用。
教学内容:1.综合语与分析语的定义、特点2.形态变化问题比较、词类功能比较及其对句子组织的影响3.语音系统比较、语音系统差异4.语序差异第二章聚集与流散学时:2教学要求:理解英语句子呈聚集状,而汉语句子呈流散状的特点;了解英语句子复杂而不流散、汉语呈流散状这一特点对英语学习的指导意义;掌握英语句子聚集及汉语句子流散的表现形式;掌握汉语的九大句型。
教学内容:1.英语的基本句型2.英语基本句型的扩展及复句的组织3.英语句子聚集的手段:形式词、功能词、形态变化、语法及意义一致4.汉语句子流散的原因:缺乏形态变化、固定语序、主题突出特点、主语跳跃5.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比较第三章形合与意合学时:4教学要求:本章是从造句法方面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了解形合、意合的概念,英语形合的表现形式及汉语意合的表现形式;理解形合、意合与文体的关系,通过翻译实例体会英汉这一显著差异;掌握英语形合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连接手段的运用;克服汉语干扰,在写作中运用连接手段。
教学内容:1.形合与意合的定义2.英语的形合手段:关联词、介词、形态、呼应3.汉语的意合特点和手段:语序、互文对照、紧缩句、四字格4.语序问题的比较、汉语的句子组织规律5.形合与意合优缺点比较6.以形定义和依义定形第四章繁复与简短学时:4教学要求:本章是从句子特点方面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了解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并从两种语言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掌握这一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指导意义和英语句子繁复的手段;在英汉翻译时,能够突破英语框架,形成简短的句子。
教学内容:1.英语句子繁复的特征:长度长、句子层次复杂、复句的组织方式、尾重原则2.英语句子繁复的原因:形合手段、语序灵活、表意综合3.汉语句子简短的原因:语序问题、意合造成的思维局限、缺乏形态变化4.汉语句子对复杂表述的补偿手段5.英汉句子间转换:破句重组与化简为繁第五章物称与人称学时:4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从句子表达法方面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理解英语物称表达法的表现形式及汉语人称法的倾向;通过翻译实例进一步了解这一句法差异;理解一差异的语言内部原因;掌握这一差异在翻译和写作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1. 英语物称的表现和原因2. 物称的优缺点3.英汉转换的主语选择第六章被动与主动学时:4教学要求:本章从英汉、主被动句式的选择上进行对比研究。
了解英汉与被动意义的表现方式;理解英语物称倾向滋长了被动句,英语常用被动句的原因及汉语常用主动句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比较频繁的原因:施事的原因、句法衔接的要求、修辞和文体需要2. 被动语态在特定文体中使用较广泛的原因3.英语中被动意义的其他表现方式4. 汉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少的原因:思维问题、被动结构使用的限制、无主句5. 汉语中被动意义的表达第七章静态与动态学时:4教学要求:本章从句子叙述动,静态倾向及词性选择方面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理解英语静态倾向的六种表现形式;掌握静态此类和动态此类的划分及理据;了解汉语动态的表现形式及英语的静态特征的原因;了解英语静态倾向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教学内容:1. 英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较低的原因:语法一致、综合语特征2. 英语中可以表示动作意味的非谓语形式:非谓语动词、动词名词化、系表结构、介词和副词3. 动词表述的弱化及其原因4. 汉语动词使用频率较高的原因:无形态变化、动词连用、无主谓结构规定5. 汉语动词的紧缩6. 英汉转化中的动静问题第八章抽象与具体学时:2教学要求:本章从英汉表达上的抽象与具体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理解英语表达抽象化,并从思维习惯、语言结构和表达需要等方面说明原因;理解汉语如何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能够运用英汉互译实例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英语名词抽象化的手段和英汉互译时采取的策略。
教学内容:1. 英语中抽象名词大量使用的表现:动词名词化、形容词名词化、词义虚化手段、一词多义2. 抽象化的原因:文化及思维因素3. 汉语对于抽象概念的表述:动词代替名词、范畴词、具体化和形象化第九章间接与直接学时:4教学要求:本章从汉英表达上委婉、含蓄与直接、明快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了解英语表达倾向于简洁、婉约,汉语表达倾向于直接明快的特点;掌握委婉语的使用领域,效果和含蓄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1. 英语中的委婉语、间接表达方式、委婉否定2. 汉语中的委婉表达方式3. 英语与汉语在委婉表达事项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第十章替换与重复学时:4教学要求:本章从汉英在表达方式上对重复的不同理解,避免重复的替换法方面对汉英进行对比研究。
要求学生理解英语重替换,汉语爱重复的特点;掌握英语替换的方式;了解英语树式结构与汉语竹式结构对比;理解英语的主语--谓语句和汉语的话题—说明句对比。
在英语翻译和写作中能够采用替换法。
教学内容:1. 英语避免出现重复的原因和手段:替代、指代、省略、变换(同义替代)2. 汉语出现重复的原因、汉语重复的方式3. 词类重复、句子成分重复、同义重复4. 重复的转换问题制订部门:语言文化传播学院英语系执笔:徐淑燕2014年7月审阅:年月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