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差异霍红丽 12外21 12042024(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引言学一门语言,必须去掌握它所反映的文化。
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中国的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和政治观念等社会要素的制约,是不能脱离社会独立、自由发展的。
现代社会语言学家指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
而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则鲜明的反映到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下面就此分析中英语言差异。
关键词中英语言差异文化一、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 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
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
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从语法范畴分析,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
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
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就构词言,英语许多词都有供识别的形态标记,如形容词有-able,-ful,-tive等词缀,名词有-ness,-al,-tion,-ment 等词缀。
而汉语除了有时在名词后加“们”以示其复数意义,其他词一般很少或没有形态标记,也缺乏形态变化。
英语的语法结构以“形合”hypotaxis 为特点,哪个成分同哪个成分有关联,一般能从形态上看出来;汉语则以“意和”为特点,两成分间的关系往往要靠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而当某个成分(经常是主语)省略时,就要靠上下文,以至于要从言外知识来找出正确的主谓关系了。
二、英语前重心front focus;汉语后重心back focus句子的重心,就逻辑言,一般应落在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上。
究起来,两者之“异”显而易见。
即英汉各自“重心”所处的位置不同。
简言之,即“英前而汉后”。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这是一“因果”句,英语将“果”置于前,所谓“先果后因”。
然而,相应的汉语表达却是: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汉语有一说法:先因后果。
这是一典型的“先因后果”句,十分自然妥贴。
反之,汉语若说:文学作品可以写悲剧,就是因为生活中有悲剧,就不那么自然了。
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找到重心,因为不同语言有各自的差异。
三、英语静态(Static)语言;汉语动态(Dynamic)语言英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
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
如使用非谓语或非限定动词(即动词的-ed形式、-ing形式和不定式)、省略动词(如be或谓语成分)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如realize—realization,free—freedom, master--mastery)、同源形容词(如support--supportive;doubt--doubtful)、介词及副词等等。
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
四、英语重物称(Impersonal);汉语重人称(Personal)英语的物称倾向在其造句中十分明显。
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主语的择定,英语常常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
相对而言,汉语一般更习惯人称化的表达,尤其是主语,能施行动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语首选。
这也是英汉表达显著差异之一。
五、英语多被动(Passive);汉语多主动(Active)英语多见被动句式与其物称倾向不无关联。
充任主语的词既然有大量“无灵”(Inanimate)物称,其被动句式则有了繁衍的前提,反之,汉语具有人称倾向,自然采用更多的主动句式。
当然,英语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用被动句式。
其内在的修辞功能在于:不必强调动作的施行者,则将其置于句尾时之后;抑或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则干脆将其省略。
六、修饰1、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从“语序”( Word Order)观察,由于英语与汉语如前所述同属分析性语言,语序在各自的语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通常都采用“主、谓、宾”(SVO)的线性排列顺序,然而,英汉在修饰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处理上凸现一个差异。
具体言之,英语的修饰语既可置于被修饰成分之前,又可置于其后,但此修饰语若为短语或分句,则往往置于被修饰成分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修饰语无论是由词、短语或是句子来充任,其位置总是处于被修饰成分之前。
前者惯用前置,声势夺人;后者善于后移,形成“压轴”。
英语以“尾重”句为美,而这种“美”之造就多半依靠“重后饰”的表达习惯。
2、铺陈平淡修辞方面。
汉语用词多华丽,英语用词求简洁。
汉语行文讲究声律对仗,用字凝炼含蓄、追求工整匀称,音韵和美。
从下面这段记载端午节龙舟赛的文字,就很容易看出汉语描写景物时那种潇洒自如,托物寄情的强烈主观情感色彩。
3、汉英修辞差异的另一个特点是,汉语多用修饰语,英语则慎用修饰语。
现代汉语好用双音节词和四字词语,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形式整齐、字词对称。
汉语的这种表达习惯常造成词语堆砌,同义重复和修饰语滥用。
而英语恰恰相反,十分忌讳同义重复和修饰语滥用。
因此,汉语读起来很顺口的词语,直接转成英语就不顺了,汉译英时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处理,译文就会让人不忍卒读。
总之,在汉译英时要尽量摆脱汉语思维的影响,用地道简洁的英文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读者。
反之,在英译汉时,也应该摆脱英文句式的束缚,用地道通顺的汉语来表达,才能避免翻译腔。
七、英语重短语;汉语轻短语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英语的词并不是大量存在的天然的句法单位之主体。
应该说,英语的句法单位的基本主体是:短语或词组。
与其说英句由单词组成,不如说以短语或词组(诸如: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动词短语、独立结构等)为主要构件。
其中,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又为句子最主要的单位。
其句法功能不一而足,诸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或状语等。
与之恰成对照的是,汉语更偏重以(单音节或多音节的)单词为其基本的句法成分。
因此,英语的短语林林总总,用法千变万化;汉语无分词短语及不定式短语,其短语用法也十分有限,介词短语的使用也较为鲜见。
习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在认识方法、心理状态和文化积淀方面的差异。
如英语中说The fish always stinks from the head downwards. 汉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英语说Look before you leap. 汉语说“三思而后行。
”不同的文化产生出不同的习语。
八、英语重理性与逻辑;汉语重直觉与具象汉字具有象形性“人”酷像分脚站立,“雨”、“伞”、“从”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
汉语词语直观性强,“硬币”coin,“纸币 bill, note,“短袜”stocks,“回形针”paper clip,等等。
汉语爱用具体表示抽象,以物表感,状物言志。
如:蚕食 (nibble),势如破竹 (like irresistible force, like splitting a bamboo),手忙脚乱 (in a frantic rush),顺水推舟(to push the boat along with current, to make use of opportunity to gain one’s end)。
翻译时,可直译再现原文的形象,让译文读者凭借共享的文化知识理解其喻义。
也可用直译直接表达喻义。
汉语丰富的词量也是汉语形象化的体现,如:一支笔,一朵花,一把椅子,一面镜子,一根棍子,一匹马,一头牛,一盏灯,一堵墙,一棵树,一口锅等。
九、英语重个体;汉语重整体1、汉语词义一般较笼统,英语词语一般较具体。
汉语中的“摩托车”可指所有类型的摩托车,而在英语中有light motorcycle (轻型摩托车),heavy motorcycle(重型摩托车),sidecar machine(带边车的摩托车),touring moped(旅行摩托车)。
“车来了”中的“车”可指公共汽车(bus),面包车(minibus),卡车(lorry),出租车(taxi, cab),轿车(car) 等。
英语中车辆的名称比汉语多。
2、词汇方面---英汉词汇对等关系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汉语有,英语没有;汉语没有,英语有。
这类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最具特色。
如汉语的“叩头”,英语没有,只好用音译 kowtow 。
英语的privacy ,也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
第二是词义大小不等。
比如英语“story”的词义显然大于汉语的“故事”。
它还有“消息”、“内情”、“传说”、“热门”、“遭遇”、“实情”等意思。
而汉语的“打”的含义就远远大于英语的beat或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