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1)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指A.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B.促进了土地国有化C.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D.使奴隶主贵族势力增强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
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5.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6.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7.“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B.战国C.西周D.商朝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9.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行省制D.郡县制10.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高产者可免除徭役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废除旧贵族特权D.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1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A.盘庚B.吕尚C.周公D.纣王13.下面是我国1982年发行的第二套《殷代铜器》中的4枚邮票。
据此判断,邮票中的器物属于A.陶器B.瓷器C.青铜器D.铁器14.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15.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③④16.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7.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中的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间是A.西周时期B.商朝时期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18.“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
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B.夏王朝的建立C.禅让制的实行D.分封制的建立19.“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
”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A.人面鱼纹彩陶盆B.磨制的石器C.刻有文字的甲骨D.圆形方孔半两钱20.《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瓦解B.华夏诸族和周边各族的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C.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D.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加剧2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B.诸侯国日益减少,七雄纷争C.周王号令天下,诸侯臣服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2.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
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B.C.D.23.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播出,至今已举办了六期。
它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
下列有关中国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黄帝发明的文字使用至今B.今天的汉字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而来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
金文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经过简化,线条较为平直24.下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
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
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
该文物可实证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B.商鞅废除井田制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D.商鞅统一度量衡25.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其中,最原始的造字法、约占40%甲骨文数量的是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字A.象形、形声B.指事、会意C.假借、形声D.象形、假借【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表明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瓦解,导致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排除BD,C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周王朝的统治进一步瓦解,排除A。
故选C。
2.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不正确的,“苛政猛于虎”是《礼记》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这个是不正确的,应该是老子的主张,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是不正确的,这是孟子的主张,只有A是正确的,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所以答案选A3.D解析: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主要阐述了人们要诚实守信,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晋文公曾受过楚王帮助,许诺若有一日两军交战必当退避三舍。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果真下令军队后退三舍,信守诺言。
故选A。
5.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这一政策被称为分封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兴修了许多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故C符合题意;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光辉时期,故AB不合题意;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解题的关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兴修了许多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
7.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后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最早成就霸业。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史实,故选A。
8.D解析:D【解析】抓住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兼并,使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数量增多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抓住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兼并,使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这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9.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中的关键词“齐鲁、楚”可知,这些都是西周的诸侯国名。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等。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
故选B。
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强调个人德行与修养的提升。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主张,故A. ①②③符合题意;“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与题干无关,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故排除含有④的BCD。
11.C解析: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宗室贵戚多怨望,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怨恨。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宗室贵戚多怨望”是解题的关键,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废除旧贵族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12.A解析:A【解析】【详解】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A符合题意;BC项人物都不是商朝的国王,不符合题意;商纣王当国王前商朝的都城已经迁到了殷,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3.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题中邮票有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等,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的精品,司母戊鼎是商代最大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