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0405 学年学季:20191单项选择题1、《学记》提出“未发先预”、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1.长善救失2.互为依赖.3.相互补救4.因人而异2、董仲舒的“三纲”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人为物纲2.君为臣纲3.天为地纲4.天地统一3、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非独立性、同一性。
1.间接性2.统一性3.直接性4.独立性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1.学制2.课时3.学时4.课程5、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1.邓小平理论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毛泽东思想4.马列主义6、师生交往的特殊性主要有几个方面:独特的交往()、特殊的交往内容、特殊的交往主体、特殊的交往方式。
1.目的2.性质3.个体4.存在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1.表演法2.3.演示法或参观法4.感知法8、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1.发现法2.演示法3.4.参观法9、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专制性、保守性、非生产性。
1.相同性2.等级性3.差别性4.原始性10、个体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体思想意识的()、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个体职业角色和身份的社会化。
1.社会化2.个体化3.观点化4.集体化11、以()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从而主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1. B. 赫尔巴特2.卢梭3.斯宾塞4.杜威12、()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而确定的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所有学习科目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1.教程2.教辅3.教材4.课程13、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教育家沛西·能与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1.美国2.法国3.英国4.德国14、现阶段我国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原则、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1.一般性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3.个体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15、()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
1.作息2.课程3.教师4.学生16、教学实践证明,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行为。
1.认知2.认可3.道德4.知识17、()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也是最早将教育建立在心理学体系上的人。
1.奥尔波特2.弗洛伊德3.斯金纳4.赫尔巴特18、三级课程包括:()、地方、学校。
1.街道2.家庭3.社区4.国家判断题19、教学过程本质--劳动说,它源于雅科夫列夫。
他认为,教学是一种劳动,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就是劳动的场所。
据此他认为,从任何意义上说,教学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
()1. A.√2. B.×20、教育目的大致可以归类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治世,“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育人,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个社统合——不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这样三种类型。
()1. A.√2. B.×21、中国夏商周时就有了“庠”“序”“校”“瞽宗”等教育机构,后期还发展了政治与教育合一的国学、乡学体系。
()1. A.√2. B.×22、所谓对话不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这种平等包含三层基本含义。
第一,身份平等;第二,地位平等;第三,话语权平等。
()1. A.√2. B.×23、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容校貌、校纪校风、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以及藏此之下的价值观念等构成,()1. A.√2. B.×24、人类进入原始社会时,教育没有产生。
()1. A.√2. B.×25、五经指的不是《诗》《书》《礼》《易》《春秋》。
()1. A.√2. B.×26、教师的教指教师不仅仅需要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系统科学。
()1. A.√2. B.×27、唐代将儒经分为大经、中经、小经,大经包括《礼记》《左传》,中经包括《诗经》《周礼》《仪礼》;小经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不包括有《孝经》和《论语》。
()1. A.√2. B.×28、现代发展心理学一般将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产前期(围产期)、婴儿期、儿童前期(幼儿期)、儿童后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1. A.√2. B.×29、教育不产生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生存的需要;另一个则是群体协调的需要。
()1. A.√2. B.×30、在古希腊,柏拉图从社会的角度,苏格拉底从美德的角度,亚里士多德从人自身的角度,将他们专注的焦点放在教育所能达到的目的——理想人格问题上来。
1. A.√2. B.×31、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 A.√2. B.×32、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二个方面的特征:(1)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获得性素质不能遗传。
(2)遗传素质是既定的、先天的,又是潜在的、非现实性的作用力,所以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3)遗传的成熟机制制约个体发展的方向与速度,但教育可以在适应的基础上适度超越这种制约。
()1. A.√2. B.×33、从19世纪下半叶起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发展规模扩大和速度加快的时期,也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和初步完善的时期。
()1. A.√2. B.×34、在中国古代,孔子不认为教育目标在养成具有“仁”德的君子,或全面修养的“成人”。
()1. A.√2. B.×35、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影响波及世界的教育改革运动。
这是是新教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 A.√2. B.×36、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1. A.√2. B.×37、儒道互补的视野下,教育既重视社会的发展也关注个人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的根本又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
()1. A.√2. B.×38、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1. A.√2. B.×39、在教育发展历史上,就有了关于“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的争论。
()1. A.√2. B.×40、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作关系、教师与学生间衍生出人际关系。
()1. A.√2. B.×41、杜威的主要贡献在于把价值分为“内在的价值”和“工具的价值”,后者称为“外在的价值”。
()1. A.√2. B.×42、教学过程的本质活动说是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
(1. A.√2. B.×43、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1. A.√2. B.×44、孟子认为教育目标在“尽性”或发展本性,在个人方面为存心和立命,在社会方面为亲和仁民。
(1. A.√2. B.×45、著名的教育史家孟禄不是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1. A.√2. B.×46、荀子则认为教育目标在化性起伪,使人初为士,次为君子,最后为圣人。
()1. A.√2. B.×47、康德不是第一个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正式讲授的。
1. A.√2. B.×48、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1. A.√2. B.×49、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资本主义教育。
(1. A.√2. B.×50、教育目的在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确立,在教育功能上得以实现;教育价值体现为教育功能的积极意义,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促成教育目的,教育需要、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几者的关系辩证统一、可分。
()1. A.√2. B.×51、教学过程本质:刺激—反应说以桑代克和斯金纳为代表,他们从不是从生物化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安排刺激情境,控制反应,使学生形成适应的感应性,并通过练习和强化,最终形成习惯的过程。
()1. A.√2. B.×52、在古希腊,柏拉图从社会的角度,苏格拉底从美德的角度,亚里士多德从人自身的角度,他们将专注的焦点放在教育所能达到的目的——理想人格问题上来。
1. A.√2. B.×53、与其他类型的劳动不同,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自觉意识、有感情、理智和个性的生命体,这决定了教师劳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1. A.√2. B.×5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归结为遗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二个方面。
()1. A.√2. B.×55、教育本质“生产力说”指教育劳动属于生产劳动的一种,教育劳动的对象是人、教育者是生产者,教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某种影响,受教育者对施加外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智慧等,从而形成生产能力,教育也就成为了直接的生产力。
()1. A.√2. B.×56、进入汉代,统治阶级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 A.√2. B.×57、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等方面。
()1. A.√2. B.×58、夏代,作为有较为完整形态的第一个王朝,就开始了较早的形式化教育,设置了“序”“校”学校。
(1. A.√2. B.×59、教育本质“实践说”:有的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人类自身再生产实践;有的认为教育是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实践。
()1. A.√2. B.×60、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以个人及其利益为唯一或主要目标,它首先不是社会用以不断更新它自己的生存情况的方法。
()1. A.√2. B.×61、教育本质“生产力说”:教育劳动属于生产劳动的一种,教育劳动的对象不是人、教育者是生产者,教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某种影响,受教育者对施加外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智慧等,从而形成生产能力,教育也就成为了直接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