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电影
电视——画面使用的是摄像机和磁带。电 视拍摄时,则是摄像机在拍摄中把摄入镜 头的影像通过“光——电”转换,转化为 电磁讯号储存在磁带上,然后通过播放, 由电视机接收后,进行扫描处理再将其图 像还原。
画面是影视艺术构图的基础。电影画 面的水平与垂直的比例称宽高比,在一部 影片中是不变的。目前,多数影片主要按 照两种宽高比摄制:即1:1.85的常规片和 1:2.35的宽银幕片。
2. 消费生活民俗
a. 服饰民俗(依据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地域、 季节、礼仪、信仰所形成的不同服食习惯) b. 饮食习俗(制作过程、食材选择、信仰等因素所 形成的饮食习俗) c. 居住习俗(因地域、信仰等因素形成的建筑特点、 观念) d. 交际习俗(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网络与影视消 费习俗等)
三.民俗文化的特点
1.集体性。所为集体,包括氏族、部落、村 镇、民族及其他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 化的集体性,指它是由集体创造、集体享 用、集体保存和传承的文化。也有的文化 产品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再由集 体的认可或加工后传播的。
2.类型性。指民俗文化事项在内容和形式方 面彼此类似的性质。它是群众在共同需要、 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与 陶冶的结果。
在符号学中,影像一直被视为肖似性 符号,成为“真实”的代名词,对影像的 需求成为对“真实性”的渴望,以及对人 类了解生存环境的信息渴求。
1.画面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影像可以分解为四项 基本的元素,及画面、镜头、声,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
电影、电视中各个画面都被圈定在银 幕和屏幕的画框之内。画家或摄影家把画 框内的景物,习惯上想象成一副独幅作品, 影视艺术家对画面内景物的感受却并不如 此。
3.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 间传衍上的连续性;扩布性指这种文化在 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一切文化,大都具 有这种传承性和扩布性。
4.相对稳定性和变革性。民俗文化是广大民 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 的文化。比起上层文化,一般具有较大的 稳定性。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布和演进, 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以及消亡等现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民俗学的田 野作业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电影拍摄乃是 当今民俗文化田野作业的有效工具之一。
第二节
电影传播的技术特点与 语言系统
一.电影的传播特点
影视作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 形式元素,是影视的题材的直观表 现形式。
电影传播的技术特征: 从物理学角度考察,影像是物体借助光 学装置、电子装置等通过光影或光电转换 呈现出来的形象。
(2).蒙太奇以叙事见长,长镜头以表现心 理层次见长
正是由于蒙太奇擅长叙事,因此常常 被导演运用于电影的拍摄中,尤其在股市 片中运用特别广泛。
电影《青春之歌》有一个场景包含了无个镜头: a. 林道静在课堂里给孩子们上课。突然, 传来飞机声,孩子们跑出教室。 b. 三架日本飞机飞过天空。 c. 学生们从教室里跑出院子,李先生和林道 静也一起来看。两人一轮国家兴亡,李递给林一 张报纸。 d. 报上“日军昨陷沈阳”的大标题。 e. 李先生和林道静继续议论当前形势。
2. 长镜头语言 长镜头和蒙太奇是影视美学独特性赖以 构成的两块基石。长镜头(long take), 迄今为止尚无科学的定义。
长镜头是和短镜头相对而言的,是镜 头尺数和延续时间都较长的一种镜头。它 是以基本等同于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 摄对象的全过程,由于它可以保持时间的 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因此,能达到一 种没有经过加工的真实。
2.镜头 镜头是摄影机或摄像机从开拍到停止所拍 下的全部影像。
一个完成镜头的完整表示法或叙述, 包括它的长度、动作和记录、摄影机或摄 像机至主体的距离、摄影机或摄像机观看 主体的角度、摄影机或摄像机是否移动及 移动的方向,有时还有这个镜头的特殊功 能。
根据摄影机或摄像机到被拍摄对象的 距离不同,影视镜头可分为六大类:大远 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第三章 民俗电影的传播内容、形态与功 能(10-11周)
第一节 内容:以《凉山彝族》为例 第二节 形态:以《世界饮食》为例 第三节 功能:以《西藏盐工》为例
第四章 艺术电影中的民俗(虚构性电影的民 俗内涵)(12-14周)
第一节 人性的反思:以《楢山节考》、《入殓师》为 例 第二节 “他者”与“自我”的认知:《红河谷》与 《悲情布鲁克》之比较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对峙:以、《天菩萨》、《图雅 的婚事》为例 第四节 宗教民俗的写照:以《转山》为例
3. 蒙太奇语言与长镜头语言的比较
(1)蒙太奇语言重视电影的典型性,长镜 头语言强调电影的纪实性
电影在处理空间客体上,无非是两种 方式:或者是艺术地构成空间,表现客体 的典型性;或者是如是地再现空间原貌, 真实地记录客体。
蒙太奇通过镜头的分切、剪辑、重组, 创造了一个新的综合的整体空间,空间也 许在观众眼里是统一的,其实是毫不相干 的异时异地镜头的组接 。
长镜头通过移动摄影的“仿生眼”给 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蒙太奇认为电影与其他艺术一样均属 于塑造形象的“人学范畴”,现实是创造 之源,现实并不等于艺术,原型也不等于 典型,实录不等于创作,只有把生活素材 加以提炼、加工、拆解、组合,才能升华 为艺术。
前苏联著名导演库里肖夫的“创造的 地理”试验便是蒙太奇的典型例子。
第一章
民俗学与电影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
一. 定义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 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 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 物。
物质文化,一般包括它的各种品类及 其生产活动两个方面。它是由人类的衣、 食、住、行和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以及 主体在物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活动所构成 的。像传统的民居形式、服饰传统和农耕 方式等,都是物质文化的内容。
他的试验综合了几个不同地点拍下的镜头: a.一个男人自左向右走去; b.一个妇女自右向左走去; c.男子和妇女会面、握手; d.一座宽敞的白色大厦前有宽大的石级; e.两人一起走向台阶。
长镜头却可以保持纪实性的“空间真 实”,因为它是一气呵成,保持了客体的 原貌。
《小兵张嘎》中,导演用了30米的运动 镜头来展示区小队队部的环境: 伪装成“汉奸”模样的罗金保带着嘎子 走进院落,镜头以中景跟进;他们钻进葡 萄架下,镜头跟移;他们曲里拐弯走到小 棚里,罗金保挪开堵在门上的一捆草,从 一道门钻进去,镜头上升成全景;他们爬 上房顶,再从梯子上爬到另一个院落里, 镜头随之降下。
5.轨范性与服务性。民俗文是一种适应性文 化,表现为适应民众集体心理和生存需要 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稳定性和 约定俗成,使它具有不成文法的强制和约 束力量,起到对它的主人——民众的侍奉 作用。
认识、研究、保护民俗文化的途径是 多种多样的,但是田野作业是最为有效、 也最为科学的途径之一。
田野作业正是把学者放到民众中间去, 让学者在民间社会的原环境中,建立资料 系统,考察民众,也反观自己,然后在双 方认同的条件下,进行理论提取,指认文 化脉络,阐释民俗和保管民俗。
3. 声音 电影中的声音分为三类:音响效果、音 乐和对白。
4. 文字 在电影中,主要有三种情况要使用文字符 号: 片头片尾文字符号。 对白独白文字符号。 译制片文字符号。
二.电影传播的语言系统
1. 蒙太奇语言 电影之所以能通过画面来说话,并逐渐 发展成为能讲故事的艺术,只因为它具有 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手段——蒙太奇。蒙太 奇既是影视成为艺术的最基本的特性,又 是影视艺术实现其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 修辞”,或者说是电影和电视能够成为完 美而独立的艺术的基本手段。
“影像是人和摄影机取得结合后产生的一 种新型的知觉形式”。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赞
“影像”概念的两层含义: 狭义——以电影、电视、录像为媒介的活 动画面。 广义——影像还包括静止图像和一切以视 听语言为基础的各种媒介相互组合的画面, 比如网络艺术、电脑动画、flash等数字虚 拟成像技术生成的影像。
电影与民俗
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 鲜 益
课程设置与安排
第一章 民俗与电影的学科性质(5-6周)
第一节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节 电影传播的技术特点、语言系统
第二章 民俗影视(非虚构性民俗资料片)的 介绍(7-9周)
第一节 民俗电影及其相关的概念
第二节 人类学纪录片: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 第三节 影视人类学:以《回家过年》(《索玛 花》)、《白云深入》为例 第四节 旅游影视片:以《乌镇》为例(暂定)
影视艺术和戏剧一样,既是时间的艺 术也是空间的艺术。
人物自始至终处于动态是必然的。画 面构图在我们眼前破碎、变化、重新组合。 一副孤立画面上的影像必然是一个不自然 的、凝固的瞬间。这类画面,不论从时间 上还是空间上考虑,都无法设想能从前后 连贯的许多画面中抽出来。
电影电视画面特征比较: 电影——电影画面是使用摄影机拍摄并 印制在胶片上。电影的拍摄是通过感光作 用,把影像摄取在感光胶片上,通过洗印、 剪辑、合成、定稿之后,再去翻印拷贝, 在放映中使用图像再现,画面具有逼真性、 清晰度高的特点。
3. 社会的民俗
a.家族、亲族的民俗(家世、家谱、家风、家 教、家法、家产、家务、家长与家属、家庆与家 难、家庙与家祭、家号与家讳等) b.乡里社会的民俗(杂居村落、血亲村落、宗 教村落的民俗) c. 婚姻民俗(婚姻形式、婚俗)
d. 信仰民俗(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 崇拜、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 各类信仰禁忌) e.岁时节日习俗(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 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与游乐节日) f. 游艺民俗(歌舞、乐舞、民乐竞技等民俗)
长镜头(long take)是长时间镜头, 与“long shot”的长距离镜头(深焦距镜 头)不同,后者是指摄影机与被摄物之间 的距离。
从电影史学来看,长镜头的出现要早 于蒙太奇。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 尔兄弟在巴黎公映的《火车到站》、《水 浇园丁》、《婴儿喝汤》、《工厂的大门》 等影片,都是属于固定的长镜头,是属于 纯粹纪实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