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摘要:作为一个彻底的辨证论者,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现代性所造成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人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问题和全面把握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历程的亲历者,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恰恰是现代化在西欧迅猛发展时期。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这一概念,但他看到了现代工业的兴起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且系统地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相关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把当时的19世纪称为现代,并频繁地使用“现代”这一概念,如“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的工人”、“现代工业”等等。
现代一词并非是当时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现代社会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机器化大生产的采用和社会分工的广泛推进,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
从中世纪手工业者到“现代工人”,从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到“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从中世纪国家到“现代国家”,资产阶级时代最终得以确立下来并首次开创了现代社会的历史。
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并宣布人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即现代时期。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有的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
随着世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革命的不断升级,现代大工业又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现代资产阶级逐渐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并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1]276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传统农业社会彻底解体,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已经逐渐生成并日益壮大,这实际上就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变革的现代化过程。
其次,资产阶级在现代社会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过去哪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277最后,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视域探寻现代社会,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互动中解读现代社会。
世界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历史推动了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良性互动,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和现代社会的形成。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1]88世界历史的形成促进了全球的普遍交往,过去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所取代,交往的普遍性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并加速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二现代社会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是新时代开启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渗透在对现代社会的剖析过程中,且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及其动力的认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并运用生产方式的概念来阐明社会发展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是划分新时代的重要标志,生产方式的变革促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这种转变实质上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首先,马克思在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作了阶段性的划分,提出了现代社会有机体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依照欧洲人文主义的三分法,把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世界历史的发展阶段:即亚细亚社会形态、古代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形态。
马克思从社会有机体的角度剖析现代社会,进而突出现代社会的有机结构和总体性的历史进程。
其次,马克思运用矛盾的观点来解读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充满了内在矛盾的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更高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过渡。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历史的短暂性。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产生了以往任何人类历史上都不可想象的工业和科学力量。
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社会裂变给予了无情地批驳,并指明资产阶级是在血与火的历史中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它是一个充满曲折和矛盾的历史过程。
最后,马克思从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并指明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平等性。
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角度入手,重新解读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提出了市民社会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市民社会的出现为西欧现代化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
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本质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出现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商品经济使社会得到重大变革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发展招致一系列的严重扭曲,如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异化的灾难性影响等等。
此外,马克思还对非洲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探讨了西方的殖民扩张行为对殖民地国家现代化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性理论,不但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也为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体现了理性与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既是资本主义最为激烈而深刻的批判者,也是现代性概念最为科学的阐释者。
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了现代性所导致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状态,并积极提倡走向现代性的内在超越,通过矛盾的合理解决以实现现代性的正常化发展,为清晰地把握现代性问题和人的发展境遇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现代性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人类应当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不断地反思和审视现代性,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追赶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现代性是一种尚未完成的现代性。
立足于中国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引领下积极构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对当代中国现代性的构建应保持清醒而理性的态度。
第一,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应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并正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现代性建设的历史复杂性和现实艰巨性。
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历史课题,当中国高举现代性大旗的时候,后现代主义思潮则高举着解构的大旗对现代性予以批判,在中国语境中探讨现代化问题的处境较为尴尬。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追赶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当代中国现代性构建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当代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过程中,应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构建现代性的历史经验,在摆脱现代性困境的历程中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性之路。
第二,在建构当代中国现代性之路的过程中,运用理性和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来辩证地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中的矛盾和冲突问题。
在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效率与公平、功利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现代性的发展既带来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又引发了深层的社会危机。
“理性主义的泛化使人类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又使人类陷入生态、资源、环境等严重困境;科学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现代人所引以自豪的‘现代性成果’,又使人类面临价值、情感、信仰等方面的危机;市场原则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社会公正、伦理规范、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挤压。
这一切都标志着现代性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
”[2]145-146因此,在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在对中国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之中,积极探寻中国现代性之路的突破点与创新点,从而使中国迈向一种理性的现代化之路。
第三,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地把握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都不能走完全抛弃民族文化传统的全盘西化道路;但如不敢突破传统也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不可能创新。
”[3]542因此,在积极借鉴和利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基础上,应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现代化基本规律来指引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在积极借鉴和总结现代化国家历史经验的同时,应用批判的眼光来反思西方现代性的历史经验,尊重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求同存异,优势互补。
应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把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现代化有机结合,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积极构建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意义的现代性理论。
第四,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应把精神文化的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在现代性构建中彰显人文关怀。
现代性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概念,它蕴含着人、自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现代性的构建需要把自觉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作为精神支撑,并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并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具有前瞻意义的现代性之路。
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而理性的态度,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