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切线的判定》备课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切线的判定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十五章“圆”中的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和圆相切的特性,是“圆”这一章的重点之一,是学习圆的切线长和切线长定理等知识的基础。
2、教学内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共两个课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没有采用教材安排的顺序,而是依据初三学生认知特点,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让教学呈现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1)切线的判定定理(2)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应用(3)切线的两种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是切线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是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切线的定义,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和一种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用d=r)。
在学习用d=r来判定直线与圆相切的内容时曾为本节内容打过伏笔,设置过悬念,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充满期待的。
三、教案设计思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复习提问——打好基础,为新课作铺垫。
问题1是例2的基础,问题2则起着复旧孕新、引入新课的作用2.发现、证明、理解定理——学好基础知识。
根据初三学生有一定创造、自学能力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结论,再设法证明结论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3.应用定理——培养基本技能。
定理是基础,应用是目的。
本环节首先给出两道判断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此定理的使用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讲解例1。
讲解时,我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用两头凑的办法揭示证题思路,显示证题的书写程序,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之后,做两个练习加以巩固,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例2,总结出判定切线常用的两种添辅助线的方法。
4.小结与拓展通过小结,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拓展题是本节内容的提升,不是很难,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5.布置作业——充分发挥家庭作业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
作业的分层布置,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难度适宜的作业,不但能培养优生,而且可以照顾到后进生,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切线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教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启发:(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如何?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 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如图1,投影显示)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二、引入新课内容【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 经过半径OA 的外端点A ,直线l ⊥OA ,求证:直线l 是⊙O 的切线证明:略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 ⊥OA ,直线l 经过半径OA 的外端A∴直线l 为⊙O 的切线。
是非题:(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直线AB 经过⊙O 上的点C ,并且OA=OB ,CA=CB 。
求证:直线AB 是⊙O 的切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 过⊙O 上的点C ,所以连结OC ,只要证明AB ⊥OC 即可。
证明:连结OC.∵OA=OB ,CA=CB ,∴AB ⊥OC又∵直线AB 经过半径OC 的外端C∴直线AB 是⊙O 的切线。
练习1、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R ,直线AB 经过⊙O 上的点A ,并且AB=R ,∠OBA=45°。
求证:直线AB 是⊙O 的切线。
练习2、如图,已知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一点,AD ⊥CD 于点D ,AC 平分∠BAD 。
求证:CD 是⊙O 的切线。
例2、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D 在AB 的延长线上,且BD=OB ,过点D 作射线DE ,使∠ADE=30°。
求证:DE 是⊙O 的切线。
思考题:在Rt △ABC 中,∠B=90°,∠A 的平分线交BC 于D ,以D 为圆心,BD 为半径作圆,O E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四、小结1.切线的判定定理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①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
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
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
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时的教学情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样本。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成功之处:一、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知识点,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更是因知识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
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呼应了课改的理念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知识便会融会贯通,学习就会轻松。
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复杂的学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怀。
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辅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
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
不足之处:一、这节课没有“高潮”,没有让学生特别兴奋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平静、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
二、课的引入太直截了当,脱离不了应试教学的味道。
三、教学风格的定势使所授知识不能很合理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努力突破已有的教学形状,适应现代教育,适应现代学生。
课堂教学中,敢于实验,舍得放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