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指导2018.6一、期末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三)判断题:每题1.5分,20题,共30-分。
二、期末考试形式:上机,开卷,60分钟。
三、期末考试范围(一)单项选择题(注意:考试选项会乱序,请看清楚题干及选项内容)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提出该观点的是(A)A.伍德罗•威尔逊B.哈罗德•拉斯韦尔C.托马斯•戴伊D.罗伯特•艾斯顿2.从政治系统角度认识公共政策,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提出该观点的是(D)A.伍德罗•威尔逊B.哈罗德•拉斯韦尔C.托马斯•戴伊D.罗伯特•艾斯顿3.美国学者查尔斯•柯克兰认为(C)A.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做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B.公共政策是政府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C.研究公共政策其实就是研究政府的决定及其旨在处理公共问题的行动D.政策就是在指导社会行动的主要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的结果4.俱乐部理论的提出者是(B)A.萨缪尔森B.布坎南C.亚当•斯密D.詹姆斯5.以下不属于政府经济职能的是(D)A.宏观调控职能B.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C.市场监管职能D.调节社会分配职能6.以下不属于政府文化职能的是(D)A.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B.发展教育的职能C.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D.发展经济建设的职能7.提出了“不伤害原则”的是19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A)A.约翰•斯图亚特•穆勒B.布坎南C.萨缪尔森D.詹姆斯8.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公共利益的(D)A. 公共性B.合理性C.正当性D.公平性9.把国家定义为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武力具有垄断性的社会机构的是(D)A.约翰•斯图亚特•穆勒B.布坎南C.萨缪尔森D.马克斯•韦伯10.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的是(A)A.微观政治B.中观政治C.宏观政治D.狭义政治11. 亚当•斯密于哪一年出版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A)A.1776年B.1777年C.1778年D.1779年12.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A. 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布坎南13.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的是(D)A.萨缪尔森B.布坎南C.亚当•斯密D.凯恩斯14.关于公共权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B.公共权力要交给具体的个人或机构去行使B.公共权力的行使无需限定边界 D.对公权力的边界应进行限定第二章15.以下不属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的是(C)A.国会立法B.总统决策C.非政府组织决策D.司法决策16.以下国家中实行议行合一体制的是(A)A.中国B.美国C.日本D.法国17.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反映的是公共政策的(B)A.复杂性B.合法性C.权威性D.普遍性18.公共政策在其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规定的行为标准和设定的行为限度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是指公共政策的(B)A.权威性B.普遍性C.稳定性D.复杂性19.以下属于公共政策中的程序性政策的是(D)A.修建高速公路B.实施福利计划C.抓捕恐怖分子D.组织法20.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可分为(D)A.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B.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C.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D.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21.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的政策是(A)A.物质性政策B.象征性政策C.分配性政策D.再分配性政策22.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是指公共政策的(A)A.导向功能B.管制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23.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的政策称为(C)A.实质性政策B.程序性政策C.分配性政策D.再分配性政策24.以下关于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地方性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具体化,地方性规章是法律原则的具体化B.涉及地方司法活动的,制定法规,涉及地方行政机关自身调整的,制定规章C.本地区重大事项由地方性法规规定,其他事项由地方性规章规定D.地方性规章的制定必须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第三章25.发展中国家更普遍地面临合法性危机,是因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不包括(C)A.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B.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C.精神文化需求的攀升D.政府许诺不能兑现26.以下不属于目标群体产生政策认同障碍的原因的是(C)A.合法性危机B.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C.环境条件的变化D.社会心理负担过大27.以下关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B.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C.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D.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没有能动作用28.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不包括(D)A.生产力的结构B.科技发展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社会文化29.公共政策的非官方参与者不包括(D)A.利益集团B.政党C.公民D.行政执行机关30.由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或公司企业赞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被称为(C)A.官方思想库B.半官方思想库C.民间思想库D.国际思想库第四章31.渐进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林布隆是哪个国家的学者(B)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32.以下不属于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的是(B)A.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的兴趣和偏好B.公众对精英们的决策行为的影响是直接的C.精英集团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有着一致认识D.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33.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不包括(D)A.公共政策的合法性B.公共政策的普遍性C.公共政策的强迫性D.公共政策的自愿性34.认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一种平衡产物的是(C)A.博弈理论B.精英理论C.团体理论D.系统理论35.认为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要求与支持的输入时社会团体与个人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表现的是(D)A.博弈理论B.小组意识模型C.过程模型D.系统理论36.政治系统保护自身利益,维持系统生存的途径不包括(B)A.政策输出满足环境需求,符合公众利益B.改变环境,满足政策输出的需求C.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机制D.以武力为威慑或直接使用武力37.混合扫描理论的提出者是(A)A.阿米泰•埃茨伊奥尼B.科林德里奇C.詹尼斯D.托马斯•戴伊38.认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往往是在对预期结果没有充分把握下进行的理论是(B)A.批判性理论B.实验性理论C.取舍理论D.混合扫描理论39.“中庸”之道贯穿于哪个学派的整个思想体系(A)A.儒家B.道家C.兵家D.法家40.“知变”战术是哪个学派提出的观点(D)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41.有限理性模型的提出者是(A)A.西蒙B.林布隆C.詹尼斯D.托马斯•戴伊42.以下关于有限理性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B.人们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C.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无关D.人的理性实际上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43.以下关于传统理性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传统理性模型以经纪人假设为前提B.传统理性模型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C.传统理性模型追求满意决策D.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用传统理性模型来解释44.在没有现成满意方案的情况下,提出探索性方案,选择若干试点进行试验,看看是否能够满足期望水平,由此总结经验和教学,再设计下一步的备选方案,这种搜索方法是(A)A.试探方法B.随机方法C.折中方法D.效益方法45.以下关于系统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B.系统理论把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做出的反应C.系统理论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高度概括D.系统理论从微观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46.政策学家科林德里奇的《批判性决策——一种社会选择的新理论》一书在哪一年出版(C)A.1980年B.1981年C.1982年D.1983年47.以下哪个不属于越轨研究的理论视角(D)A.生物学B.心理学C.社会学D.经济学第五章48.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的类型是(A)A.外在创始型B.内在创始型C.政治动员型D.政治自觉型49.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是(A)A.公众议程B.政府议程C.实质性议程D.象征性议程50.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包括(D)A.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B.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C.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D.议题已趋向稳定51.以下不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的是(D)A.战争行动B.地区与国际冲突C.经济对抗D.经济灾难52.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这是哪一种思维方式(D)A.经验思维B.逻辑思维C.直觉思维D.思维定式53.基于心理学中的“垃圾箱理论”,试图利用非理性因素激发群体创造力的创新方法是(D)A.头脑风暴法B.哥顿法C.零起点法D.综摄法54.关注政策意图、目标和价值的动机作用,强调政策行动的接受、采纳或执行具有合理的动机支持的是(C)A.因果论证B.符号论证C.动机论证D.直觉论证55.基于对政策方案或其结果的判断,表明事情的对与错或善与恶的是(C)A.直觉论证B.案例论证C.伦理论证D.权威论证56.以下哪个不属于政策目标的特征(D)A.层次性B.多样性C.系统性D.单一性57.决策的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的区别不包括(D)A.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B.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C.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D.主体不同58.先由群体成员对所有他认为可以舍弃的方案投反对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即被淘汰,这种规则是指(B)A.赞成投票规则B.淘汰投票规则C.正负表决规则D.等级决定规则59.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指(A)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60.基于某种成见对人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是指(C)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定型效应D.反衬效应61.人们往往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C)A.反衬效应B.黄灯效应C.新闻效应D.颂歌效应62.政策合法性不包括(D)A.合法的决策主体B.合法的政策程序C.合法的政策内容D.合法的政策客体63.以下属于过失性社会问题的是(A)A.青少年失足B.贫困问题C.环境问题D.人口问题64.科赛和达伦多夫代表的是(B)A.社会越轨论B.社会冲突论C.社会解组论D.社会分层理论65.因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被称为(B)A.不适当行为B.异常行为C.自毁行为D.反社会行为66.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是指(A)A.社会解组B.社会越轨C.社会冲突D.社会分层67.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揭示和认定,该理论被称为(C)A.社会越轨论B.社会冲突论C.标签理论D.手段—目标理论68.“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提出者是(C)A.西蒙B.谢尔登C.韦伯D.默顿69.手段—目标理论的提出者是(A)A.默顿B.涂尔干C.科塞D.达伦多夫70.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在精神上与其周围世界相分离或相对立的现象,这是引起社会解组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