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作用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
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2.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B.联系性C.开放性D.差异性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图。
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C.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 300m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热带雨林带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5~6题。
5.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6.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据此回答7~9题。
7.图示区域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8.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 A.A、D、G、B、F B.B、E、D、A、FC.G、B、A、E、D D.G、F、B、D、A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常年盛行北风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读我国某省与(预测)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10~11题。
10.人口年龄结构与相比,下列说法最不可能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下降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人口死亡率下降D.人口总数上升11.近几年,该省最可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 ( ) A.就业压力大B.养老负担重C.老龄化的速度加快D.劳动力短缺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12~13题。
1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1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下图是我国某村四种农产品产值构成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影响该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 )。
A.政策B.市场C.地形D.气候15.该村可能位于( )。
A.杭州市附近 B.长春市附近C.福州市D.烟台市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上,地处非洲的甲国(如下图)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以缓解其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结合非洲略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图,完成16~17题。
16.为解决粮食问题,甲国政府在充分利用该国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季风水田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D.乳畜业17.甲国若发展上题所述的农业地域类型,图中显示的其优势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C.水热充足 D.土壤肥沃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有色金属冶炼厂。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单位相同),读图完成18~19题。
18.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19.该企业集团最终选择在乙地建厂,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接近原料产地和市场 B.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好C.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D.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20.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图所示工业部门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 )。
天津滨海地区工业地域示意图A.原料 B.基础设施C.燃料 D.消费市场宜万铁路穿过恩施大峡谷,被称为“世界最难修的铁路”,是我国沿长江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回答21~22题。
21.宜万铁路工程修建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区气温低,冻土发育B.经济落后,资金技术不足C.线路长,工程量大D.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22.下列关于宜万铁路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使全国铁路网的布局更合理B.降低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C.带动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D.加强了东西交通联系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所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C.水土流失 D.全球变暖24.图示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城镇分布图”,完成25~26题。
25.对当地工业区位选择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原料、交通B.劳动力、市场C.市场、科技D.科技、交通26.下列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 )。
A.淄川B.张店 C.黑旺 D.王村图甲为美国硅谷地区图,图乙为鲁尔区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两地区工业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
A.劳动力丰富 B.交通便捷C.气候宜人D.水源充足28.两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因生产联系而集聚B.经历了衰落、重振过程C.新增企业以中小型为主D.工业布局趋向原料产地山西省是我国著名的重化工业基地。
8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此方案是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的总纲领和行动指南,其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读右图,完成29~30题。
29.该省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条件有( )。
①水源充足②矿产资源丰富③交通便利④科技力量雄厚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30.该省在经济转型的初期,最适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 ( )。
A.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B.限制原料导向型产业的发展C.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D.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1)~(4)题。
(20分)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20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
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材料二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图甲)和北京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乙)。
图甲图乙(1)依据图甲,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
(4分)(2)说出图甲、图乙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2分)(3)1948~1958年和1998~是北京人口两个快速增长阶段,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简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10分)(4)说出北京人口迅速增长对城市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4分)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湖南打造有色金属工业的区位优势。
(8分)(2)试分析我国某著名汽车企业总部从A城迁至B城的原因。
(8分)(3)分析C城的主导工业部门。
仅从工业类型看,该地还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什么?(4分)高一地理答案1.C2.D【解析】第1题,由南向北穿着越来越厚是因为气温越来越低,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2题,新疆与海南穿衣指数的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差异性。
3.D4.C【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气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丙三地中降水最多的是丙地,则丙地应位于山地的迎风坡;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可知,该山地的山麓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约为9~13℃,该山地应位于亚热带地区;该地最冷月是7月,说明其位于南半球,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应为寒流;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可知,该山地东坡最热月平均气温为0℃的海拔约为5300m,即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m。
第4题,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的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为350mm,属于半干旱地区,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5.B6.D【解析】第5题,考查了湖泊的成因。
据图分析可知,月牙泉是古河道经过的地方。
其成因为古河道残遗而成。
故答案为B。
第6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的原因分析。
据材料可知,月牙泉的补给为地下水。
千百年来,其蒸发量与补给量一直处于平衡状态。
近些年来其补给量不断减少,因而使得泉水日趋干涸。
7.C 8.C 9.C【解析】第7题,图示下部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
选C。
第8题,根据图示岩层的分布和地质作用的关系分析,C、B、F属于下部沉积岩,越往下,越早沉积,由早到晚顺序为G、B、F;A岩浆岩破坏了G、B、F等沉积岩层,说明A晚于G、B、F岩层形成,在A岩浆岩附近,出现变质岩E,反映E在岩浆作用之后较短的时间里发生变质作用;D岩浆岩侵入了A岩浆岩,反映D在A之后生成。
选C。
第9题,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A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②处地下为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对应地下的背斜构造,即从①处向下钻井;若C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为沙丘,则缓坡一侧为迎风坡,故判断盛行风向为北风。
选C。
10.C 11.A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2011年相比,2030年的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减小而老年人口明显增加,由此可以判断2030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死亡率上升;2030年人口多于2011年,说明人口总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