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参考答案(考试形式:闭卷,完成答题时间:120分钟)班级专业: 学号姓名成绩一、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1、唯物主义认为,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志决定物质。
(ⅹ)2、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所以是绝对的。
(√)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ⅹ)4、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5、.前些年国家用提高存贷款利率等办法对付通货膨胀;近几年则用扩大投资\降低利率等政策解决通货紧缩,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这蕴含的哲理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6、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蕴含的哲理是量变引起质变(√)7、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理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感性认识。
(ⅹ)8、“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现象”和“本质”。
(ⅹ)9、中国古代“守株待兔”的故事,主要告诉我们要按规律办事。
(√)10、“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对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11、“人生仅有‘三天’:今天、昨天、明天。
只爱今天,他不属于未来;只爱明天,他永远是在空间;只爱昨天,无异于生命停滞不前。
”这段名言所表述的人生哲理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 )12、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ⅹ)1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 √ )1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ⅹ)15、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ⅹ)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观是( C )A.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解析】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见教材34页。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3.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B)A.广延性B.持续性C.绝对性D.规律性4.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B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中主义观点【解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这是一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人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缺点。
见教材64页。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这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C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解析】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决对的,总是要被否定的。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
见教材68页。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相和假象的区别的是( D )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相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C.真相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解析】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见教材77页。
7.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解析】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括: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见教材101页。
8.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9.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C )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解析】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见教材120页。
10.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B)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1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D )A.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B.企业内部分工的产生和存在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属于不同的所有者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解析】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①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的条件。
见教材183页。
13.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B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资本积累规律D.平均利润规律【解析】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①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③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见教材203页。
14.下列不属于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度的权力是( D )A.司法权B.行政权C.立法权D.监督权【解析】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见教材214页。
15、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16.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生产价格由生产该商品的( D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B.生产成本和剩余价值构成C.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平均利润构成D.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解析】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见教材244页。
17.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本质是( A )A.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B.商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C.单纯的商品买卖差价D.商业职工实现的剩余价值【解析】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见教材248页。
18.标志科学社会主义公开面世的经典着作是( A )A.《共产党宣言》B.《哥达纲领批判》C.《资本论》D.《国家与革命》【解析】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见教材305页。
1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A.集体领导制度B.个人负责制度C.群众监督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解析】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见教材335页。
2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C.消灭剥削D.实现共同富裕【解析】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
见教材323页。
【解析】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见教材324页。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多选、漏选、错选均不给分)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参考16页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BCD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见教材5页。
3.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ABC)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解析】参考106页4.下列选项中,从一定角度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ACD )A.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B.意识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C.意识使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解析】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见教材82-83页。
5.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BC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D.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见教材144页。
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BD)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7.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的有(ACD)A.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解析】参考37页8、产业资本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包括(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