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7上名著导读《西游记》课件

统编版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7上名著导读《西游记》课件

名著导读
编制:陈祖平(大演中心学校)
预习热身:看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什么朝代哪里人?
1.吴承恩;明代江苏淮安人。
2.鲁迅先生、林庚先生认为《西游记》是什么样的小说?
“神魔小说”;“童心之作”。
3.取经的师徒四人指哪四人?
3.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4.《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有哪些?
“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 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 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我拿了攒在这里,零零碎碎有五钱银子,因不 好收拾,前者到城中,央了个银匠煎在一处,他又没 天理,偷了我几分,只得四钱六分一块儿,你拿了去 罢。”
猪八戒气不忿,在旁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
5.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 天蓬元帅),获罪 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
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
6.沙僧也叫( 沙悟净 ),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
( 流沙河 )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7.白龙马原是( 西海龙王 )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处死罪, 被 观世音菩萨救下,待命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
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
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
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
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
(八部天)。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 擎天华)上。
龙马
表柱
8.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嫉恶如仇的是(孙悟空), 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 猪八戒 ),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 ( 沙僧 )。 9.《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 白骨精 )、大闹 ( 天宫 )、真假( 美猴王 )、三调( 芭蕉扇 )。 10.《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他曾经两次 返回花果山。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 ( 无故伤人 ),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
唐 僧—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孙悟空—战胜自我,改变世界
猪八戒—快乐生活,幽默人生
沙和尚—谦逊为人,踏实做事
团 队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四)《西游记》
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 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 6、智取红孩儿;
7、三调芭蕉扇; 8、大战红孩儿------
5.阅读《西游记》一类的小说,可以采用什么样的阅 读方法?
“精读”与“跳读”并用。
6.“精读”与“跳读”的基本做法是什么?
“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精读 就是细读、精思、鉴赏。 “跳读”就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高叫道:“我把你这伙贼怪!你偷了我的袈裟,要做什么佛衣会!趁
早儿将来还我!”喝一声:“休走!”
(1)妖怪口中说的“锦襕佛衣”本是唐僧的(锦蝠 ),是观音菩萨

)赠送的。
袈裟
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 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 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 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
不念咒哩。”
猪八戒
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滑。
本性憨厚纯朴,呆得可爱;能吃苦,关键时刻能 发挥重大作用。
7.阅读《西游记》一书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 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性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 达到胜利的终点。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 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
关于作者
• 吴承恩生平简介
吴承恩,生于1499年,逝世于1582年,活了81岁。字 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 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小时候勤奋好学,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 除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 妖猴精之类的书籍。
“年年与大王上寿,今年岂有不来之理?”黑汉道:“我夜来得了一
件宝贝,名唤锦襕佛衣,诚然是件玩好之物。我明日就以他为寿,大
开筵宴,邀请各山道官,庆贺佛衣,就称为佛衣会如何?”道人笑道:
“妙,妙,妙!我明日先来拜寿,后日再来赴宴。”行者闻得佛衣之
言,定以为是他宝贝,他就忍不住怒气,跳出石崖,双手举起金箍棒,
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 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 个妖精?”
唐僧
精神境界崇高, 实干能力不足
心地善良,信仰坚定,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是非不分,盲目慈悲, 固执迂腐,懦弱无能。
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 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后 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 师, 孙悟空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 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 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 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 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 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 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 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 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
18.读《西游记》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那行者正观山景,忽听得芳草坡前有人言语。他却轻步潜踪,闪
在那石崖之下,偷睛观看。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上首的是一
条黑汉,左首下是一个道人,右手下是一个白衣秀士,都在那里高谈
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抟砂炼汞,白雪黄芽,旁门外道。正说中间,
那黑汉笑道:“后日是我母难之日,二公可光顾光顾?”白衣秀士道:
理想英雄:敢于斗争、有勇有谋、无私 无畏、积极乐观
凡人弱点: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 冲动,爱作弄人
•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
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 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 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戒这个形象是 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惰,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 然自私却讨人喜欢。
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
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


三藏答曰:“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 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 轮回转。”
三藏勒马道:“悟空,切莫伤人,只吓退他便罢。”
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坐不稳雕鞍,翻跟斗跌下 白马。
1.《西游记》全书( 一百 )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至七回, 写孙悟空出世至( 大闹天空),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 争最终失败的悲剧;第八至( 一百 )回写唐僧师徒历经( 八十一) 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 2.《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七回写( 大闹天空 )的故事, 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第八至十二回写 ( 唐僧 )的来历、魏徵斩龙、唐太宗入冥府,交代取经的缘起;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 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 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 萨再去捉弄他人。”
孙悟空
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 的变幻不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 一体。
好吃懒做,迷恋女色,使乖弄巧,搬弄是非,贪 图安逸,好占便宜。
和孙悟空、猪八戒这一猴一猪比较起来, 第三位徒弟沙和尚显得故事较少,生气不足, 那么在整个故事上如果没有了沙和尚行不行?
不行,因为当孙行者和八戒闹矛盾的时候,须由 他出来劝说调解,两位师兄外出时,就由他陪伴师傅, 如果没有了他,唐僧就危险了,经也取不成了。所以 沙和尚是不能缺少的一位人物。
12.《西游记》中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 大闹天宫 )。
13.《西游记》中,成为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最大的障碍是(牛魔王)家族的刁难, 这些刁难分别是( 火云洞主红孩儿),三味真火的考验
( 铁扇公主)芭。蕉扇的刁难
14.小说除塑造唐僧师徒四个形象外,还写到许多神仙,比较著名的有:
(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太白金星)、( 二郎神)。
第十一至结尾写( 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八十一难和师徒终成正)。果, 带经会东土大唐
3.《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
东胜神州 西牛贺洲 南赡部洲 北俱芦洲
4.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
(定海神针 ),又唤( 如意金箍棒)。他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
( 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 孙行者 )。他为西 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 斗战胜佛)。
沙僧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 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今日到此,一旦俱休, 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 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