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绿色蝈蝈》中对蝈蝈的称呼
汪旭升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法布尔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通过不断变换的称呼,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
让我们跟随法布尔,来到法国小镇夜晚的田野,一起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这是谁的叫声呢?“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原来是配角先奏响了音乐会的第一个音符——虽然是绝望的哀号。
这里作者第一次命名绿色蝈蝈为“狂热的狩猎者”。
这个称呼是中性的,动物世界弱肉强食是常态。
第一次称呼就是个性化的命名,很准确,“狂热”一词,毫无贬义。
那么主角“狂热的狩猎者”的叫声又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就听到了蝈蝈的窃窃自语——“喑哑”、“尖锐而急促”,实在不好听;把它比作“滑轮”、“薄膜”、“金属”发出的声音,也实在不美妙。
然而法布尔却赞美它“非常柔和”、“是歌声和乐段”,甚至极力赞美:“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如此高调,不惜贬低蝉来表达作者对蝈蝈的炽热感情。
这里的“歌手”是作者对蝈蝈的第三次个性化命名,于是我们就能理解前文中作者对蝈蝈的第二次命名了——夜晚的艺术家。
法布尔对蝈蝈的第四种称呼,也是文中用的最多的称呼,是“绿色蝈蝈”,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科学术语。
你看它的外形:“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言语之中流露出来的喜爱之情,一览无遗!
了解蝈蝈的叫声与外形,通过观察就可以完成。
作为昆虫学家的法布尔当然不会浅尝辄止,接下来进一步研究习性则需要实验来完成。
实验的每一步,都充满悬念,比如蝈蝈究竟爱吃什么呢?实验中的每一个发现,都让我们与作者一样惊喜。
虽是科学小品文,却如侦探小说一样吸引人。
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来命名蝈蝈。
这是第五个称呼,既带有幽默与调侃,更有一份愧疚。
课文最后出现了第六个称呼,当蝈蝈吃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这是一个贬义的称呼,但丝毫不带厌恶的情感,反而体现出揭秘蝈蝈习性的惊奇,带领我们走进了蝈蝈的世界。
贬义的称呼,表现的还是热爱蝈蝈的情感。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蝈蝈之趣味,小品文之趣味,尽在多变称呼中。
而不变的是法布尔的情愫:字里行间洋溢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和他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
如果没有这种求真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会少一颗智慧之果。
多变的称呼,不变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