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基础知识题1、首次提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点的是BA. 辩证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2、哲学是A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3、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D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C.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曾存在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7.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

这种观点属于B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8.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AA.投身社会实践B.认识客观规律C.加强主观努力D.制订周密计划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D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10.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AA.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宿命论观点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1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D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13、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B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进化论14、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D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15、哲学基本问题是A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2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2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22、发展的实质是 D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C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D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B.有否高尚的理想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25、意识的本质是CA.人脑的分泌物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D.观念的综合2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DA.普遍性和特殊性B.有限性和无限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CA.唯物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28、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29、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C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D.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30、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31、矛盾的客观性是指 A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中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32、矛盾的转化是 C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由坏到好的转化C.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33、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变化显著不显著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34、作为辨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D.新事物优于旧事物3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C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C、认识来源于精神D、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36、质量互变规律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源泉和动力D、必然和偶然3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B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3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CA 实物B 具有体积和重量C 运动D 客观实在性3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A. 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B. 事物中消极的方面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40、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BA. 个人的主观努力B. 社会实践C.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D.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题1.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

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

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A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B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中共十六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

这是用DA.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4、“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6、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C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8、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9、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D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12、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14、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C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5、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CA. 辩证法的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17、“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是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的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