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文中表明曹刿“请见”的原 因
是什么?(用曹刿的话回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 件是什么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 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 中的哪一句?
古义
离开
前往
去国怀乡 微斯人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国家
没有 微小 写文章 文章
{ 增其旧制 {
鸟停在树上 泛指聚集 规模 制度
{ 属予作文{
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
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 (重点词: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重点词:景,日光。惊,有“起”、“动” 的意思)
还会发生,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不会发生,因为没有有利的时机。
你知道这位农民领袖家最终的命运吗?正所 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陈胜在困境中战 胜了敌人却在胜利时迷失了自己,那么陈胜的 成败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不断超越,战胜自己。 从已有的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四、人物形象
陈涉: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
翻译句子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用来期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官员得到它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还不象恢复我的赋税那样的厉害啊
苛政猛于虎
苛酷的政治比老虎还厉害啊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 这毒蛇更厉害的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起我的乡邻们地死就已经在后面了
1.“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 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速读第二段,填空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起义的偶然性(直接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起义的根本原因(必然性)是: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失期,法皆斩”是秦王朝残 暴统治的具体体现。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1、天下苦秦久矣
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示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 词 多 义
•
勇敢机智,足智多谋,有卓 越的组织领导才干的农民领 袖形象。
复 习 课 件
柳 宗 元
捕 蛇 者 说
——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 叙,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 理。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有甚 是蛇”的道理。
须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
千 里 马 伯 乐
食 马 者
人 才 慧眼识才者
统 治 者 托物寓意
主旨: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 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 和深沉的痛惜。
九上文言文复习课件
《陈涉世家》 复习课件
☆二、 基础过关
(一)文学常识 1、《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 陈涉世家》 作者( 司马迁 ),字(子长 ) 史学 (西汉 )朝( )家 ( )家。他用毕生精力著 文学 纪传 成了我国第一部( )体通 史《 史记 》 ,全书共130篇。鲁迅 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
乐而乐”。
古仁人为什么会与迁客骚人“异
二者之为”? 答:迁客骚人的情绪受不同天气 景色的影响,而古仁人心胸宽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 所以面对不同天气景色,既不会 “感极而悲”,也不会“喜洋 洋”。
.
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 “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 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 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 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 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答: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
复习课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
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11)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译: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 面。
结构图示
(三)词句释义
1.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
“谪”,发配。) (2)为天下唱(“唱”通“倡”,倡 导。)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 “披”,穿着。)
2.词性活用 陈胜王 王,名作动,为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作状,用丹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恰巧遇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 经误了期限。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 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 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5、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 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 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 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 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 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 如《爱莲说》 大致相近。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 运动领袖。
归纳整理: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通“饲”,喂
马鞭子 (名词)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恐怕
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马 说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层 层 递 进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知识积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
2、 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3、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
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这样做的作用是:威服众人 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是: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假如九百戍卒既没有遇雨,也没 有失期,你认为这次农民起义会 爆发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 (到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吾谁与归 (归依)
——比较归纳
词类活用
示例
先天下之忧而 忧 后天下之乐而 乐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 陵郡
用法
先:形容词,在……之前, (形容词作状语) 后:形容词,在……之后, (形容词作状语) 守,做……太守(名词作动词)
悲: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分析其含义。
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 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同时 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 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 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 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 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 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左传》
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 左 传 》, 编 年 体史 这是我国第一部 ______ 书。旧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左丘明 所作,是一部 史 学 名著和 文 学 名著。
•
复习检测(一)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词 1.小惠未徧( 通“遍”,遍)
及
2.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 3.小大之狱( 案 件 )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 洞庭 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 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小结
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 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 “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 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 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 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 感受。
——攻破难点
一、难词
明年( 第二年 ) 作文( 写一篇文章 进亦忧( 在朝廷做官 )
去国( 离开国都 )
)
退亦忧( 不在朝廷做官 )
沙鸥翔集( 鸟停歇在树上 )
古今异义词
前人之述 备矣 去国怀乡 沙鸥翔集
{ {
古义 今义
详尽 准备
予尝求
{
{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曾经
品尝 国都
饱,力不足,才没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 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对食马者表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