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
[1]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
《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
《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
“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己如此,以自己为法,别无遵循,不受制于任何他物。
“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听任万物之自然。
人能顺乎“道”,顺乎自然之常就是“无为”,而“无为”就能做到“无不为”。
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讲人的精神境界。
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境界。
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
他的“蝴蝶梦”就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
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比起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来,更多地具有审美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
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以“天”作为世界本原。
他还将“五行”体系化为木、火、土、金、水,认为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并提出天人感应,人副天数。
孟子的“天人合一”,虽有人伦道德的内涵,但其中的“天”还没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含义。
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则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把孟子的“义理之天”的“义理”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
“人之(为)人本于天。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所以人的一切言行都应当遵循“天”意,凡有不合天意而异常者,则“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不过董仲舒的“天”,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
“天、地、阴、阳、木、水、土、金、火、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春秋繁露·天地阳阴》)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天”字,即“人本于天”之“天”,是包含“天、地、阴、阳、木、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水、土、金、火和人”等“十者”在内的自然万物之全体,人就是本于这个全体。
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阳明义》)所以这种以人为副本之“天”,不过是具有人的意志的自然全体。
基于天人相副,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或罚。
从天人相副说出发,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三等,“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没有办法改变,唯“中民之性”可以教化而为善。
(《春秋繁露·实性》)董仲舒的这种人性论与孔子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非常接近,而与孟子所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则相去甚远。
董仲舒还以天人相副为根据,提出“三纲”之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这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就完全成了一种极不平等的主从关系。
[3]
可以看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明显地给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打上了人天生不平等的烙印,把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学说。
王充在《论衡·自然》中指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产生完全是自然的过程。
元气学说:世界万物都由连续形态的物质元气所构成,元气“聚则成形”,“散而归之太虚”。
柳宗元、刘禹锡的宇宙起源学说: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只有元气存在。
万物的具体产生是“天”、“阴”、“阳”三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三者都统一于元气。
“有形”为“无形”之本,批判玄学和佛学的虚寂之说。
宋明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的探讨:可分为三个基本派别。
第一派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们从揭示“理”与“气”的关系来探讨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问题。
程朱理学的自然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第二派是陆王心学,以“心”为世界本原,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佛教颇有吸收。
第三派是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以“气”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派别。
他们在原有的“元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气本体论,标志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高峰。
张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而“气”又有两种状态,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一种是“太虚无形”,亦即气的离散状态;另一种是气的聚合状态,形成有形状的万物。
在张载看来,无论是太虚还是万物,都是一气的变化。
三.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内容十分丰富,与欧洲古代和中世纪自然观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具有无神论传统:中国古代自然观虽然也受到了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影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宗教观念不能支配自然哲学,这与欧洲中世纪自然哲学成为神学的俾女是很不相同的。
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点:变化发展、阴阳两分、物极必反等观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整体考察。
一是认为世界,或者是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二是看到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把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看作事物发展的动力。
如“五行”说,就认为五个物质元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阴阳二气,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易经》中已经把复杂纷纭的事物概括为阴和阳这一对基本范畴,探索着自然界发展的内在原因。
老子提出深刻的辩证法命题:“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 “反者道之动”对自然的考察往往与对社会的考察结合起来进行。
这是一种具有整体、系统观念的意识,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具有多方面的联系。
在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的时候,中国古代自然观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
如在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五行”之中,就包括着经人类冶炼才能产生的“金”,这也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的一个优越的特色。
以“气”为世界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普遍以“气”作为构成万物的终极基质,而“气”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不可见的物质,这与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原子”理论很不相同。
西方哲学强调原子的物理学特性,可以用数学方法加以精确计量和描述;而中国的“气”则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医学等经验人体科学相联系。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王跃平,高策.山西古代自然观概析[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19卷 ,第2期.2002年4月:63
[2].杜洁泽,李维香.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
[3].秦志敏,董华.自然辩证法教程[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