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综合征
一概述
反刍综合征是指将摄入不久的食物回流到口中,再嚼后咽下或吐出,不费力,不伴有腹不适、烧心或恶心。
一般不引起患者反感,甚至伴有满意的体验。
以男性为多,最常发生于婴儿和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及成人并可能出现致命的并发症(吸入性肺炎)。
智力正常者也可出现,通常为年轻患者。
常有家族史。
本病常被误诊为胃食管反流病。
二病因
反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由嗳气或吞咽起始,此时降低的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在胃食管间产生一共同腔。
有时因手指或舌刺激腭及咽引起。
发育正常的儿童反刍可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关心或由于尝到反流食物的味道而引起的正性反馈。
也有认为反刍的发生是与食管与胃同时收缩的波峰有关,可能是由于腹内压突然增高所致。
部分学者认为,对于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反刍是一个熟练的嗳气反射过程,因为嗳气时LES的松弛时间延长。
三临床表现
表现为反复将部分未消化食物反流至口腔。
症状通常在进食后10分钟内出现,可持续至餐后1~2小时。
其特点是当食物变为酸味时,就停止了。
体重下降常见,可能与将反流食物吐出有关。
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性贪食症,为了控制体
重而将反流的食物吐出。
反刍对健康无害,但有些儿童可因此出现体重减轻或不利于身体发育。
四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胃十二指肠测压时,可见压力峰(称为R波),形成腹压骤增的假象。
2.放射影像学
上消化道造影正常,可用于除外其他疾病。
胃排空扫描可用于除外胃轻瘫。
五诊断
诊断标准为过去1年中至少12周:①持续或复发性将新近摄入的食物回流到口再嚼并咽下;②无恶心呕吐;③回流物质变酸性时此过程停止;④无症状性胃食管反流、贲门失弛缓或其他动力疾病。
六鉴别诊断
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GERD、贲门失弛缓、胃轻瘫、呕吐、梗阻及假性梗阻。
七治疗
对于智力正常的成人患者,治疗以教育和解释为主,可采用生物反馈疗法。
对于智障患者,可采用行为限制疗法。
无需要药物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