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森林更新调查姓名:马芳芳专业班级:09级林学1班学号:20091935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通过实验掌握森林更新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森林更新调查工作是同其它林业专业调查工作同时进行的,调查对象是林冠下天然更新、无立木林地中的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宜林荒山荒地和宜林水湿地。
主要目的是查清各类更新的现状,对更新的质量和数量情况掌握基本材料,并对各林型、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进行评估预测,为营林生产和营林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通过森林更新调查,还可以判断更新方法的正确与否,同时为后来的林分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适宜的更新方法,既是培育下一代新的质量高、生态环境好的林分的重要措施,也是降低育林成本与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意义在于能够及时进行森林更新,是维持和扩大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调整现有森林、实现永续经营的基础,森林主伐的依据。
二、实验工具罗盘仪、手持GPS1、工具包2个、记录板2个、标杆2个、粉笔一盒、红油漆一盒、小铲1个、围尺2个、测高器1个、皮尺30米2个、皮尺20米2个、钢卷尺2个、生长锥2个、千分尺1个、计算器2个、手提电脑1个、铅笔、笔记本4个、4K方格纸8张三、实验人员刘亚、刘畅、马芳芳、孙天平、刘思汝、浦梅、朱安明、赵伯国四、实验原理:森林更新是森林主伐以后,为了保证木材的不断再生产和防护效能的继续发挥,在其迹地上借助于自然力或人力迅速地恢复森林的过程。
按更新方法,可分为伐前更新、伐后更新和伐中更新;按树种起源,可分为有性更新和无性更新;按实施方法,可分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
及时进行森林更新,是维持和扩大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调整现有森林、实现永续经营的基础,在林冠下或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上利用人力或自然力重新形成森林的过程。
及时进行森林更新,是维持和扩大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调整现有森林、森林永续经营的基础,森林主伐的依据。
更新方式分天然更新、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三种类型。
天然更新,在没有人力参与下或通过一定的主伐方式,利用天然下种或伐根萌芽、地下茎萌芽、根系萌蘖等方式形成新林的过程。
人工更新,用人工植苗、直播、插条或移植地下茎等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见栽植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
在雨量充沛、人力不足的地方,如中国的长江上游、西南高山、亚热带山地的某些地区,可用飞机播种更新。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采用某些单项措施以弥补天然更新过程的不足,如人工补播补植,以弥补天然种苗的分布不匀;进行部分块状或带状松土,或火烧清理,除去过厚的枯枝落叶层或茂密的草类、灌木,以改善种子发芽和幼苗幼树生长发育的条件等。
更新的实施:世界上少林国家多采用人工更新,多林国家除仍用天然更新外,不断增加人工更新的比重。
中国森林更新的方针是“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根据森林类型特点、迹地类别、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采用适宜的主伐方式和更新方式:皆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以人工更新为主,但天然更新力强、由阳性树种组成的森林,皆伐后可实行天然更新。
渐伐和择伐迹地以天然更新为主,天然更新种苗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匀处辅以人工促进更新。
采用人工更新的迹地,一般栽植针叶树,适当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树幼苗幼树,日后可形成混交林。
森林采伐后,宜于当年更新或次年更新,其面积与采伐面积相等;3年以后,人工更新的苗木成活保存率宜在85%以上,尽可能多地保留前更幼树(采伐前长成的幼树);天然更新不好的迹地,要用人工促进更新,在采伐当年或次年进行人工补植、补播;在更新过程中,实行山林封禁,防止人、畜入山破坏。
按照中国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1987年9月10日公布)的规定,更新跟上采伐的标准为:在采伐后的当年或者次年内必须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更新质量必须达到以下标准:①人工更新,当年成活率不低于85%,3年后保存率应当不低于80%;②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补播后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人工更新的标准;天然下种前整地的,达到所规定的天然更新标准;③天然更新,每公顷皆伐迹地应当保留健壮目的树种幼树不少于3000株或者幼苗不少于6000株,更新均匀度应当不低于60%。
择伐、渐伐迹地的更新质量,达到规程所规定的择伐、二次渐伐与三次渐伐的林地所应达到的要求。
五、实验过程:1、标准地设置利用罗盘仪、标杆、皮尺确定20m×30m标准地(如标准地内株数小于50株,则要增大面积),利用调查区域的坡度校正标准地面积。
用油漆标注标准地边界并在四角设置固定标志物。
将标准地内立木编号。
2、标准地调查(1)立地条件调查调查标准地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坡位、坡形、土壤剖面(土壤各层的深度 A.腐殖质B.土壤C母质层)(2)划定样方利用皮尺在标准地内划10m*10m样方四个,5m*5m的样方三个,1m*1m的样方五个。
(3)立木每木检尺调查与统计胸径、树高(毎五株实测一株)、冠幅(东西*南北)、活枝高。
调查参数的统计分析(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径阶归类并计算径阶平均值,分析林分直径分布规律。
按照树高、胸径不超过2倍标准差选择平均木,干形通直,冠形饱满。
(4)林相调查、郁闭度调查林分纵向剖面图(10米长、5米宽范围内的树高、干径、冠长、冠宽);沿标准地对角线抬头观察,见光为0,不见光为1,按照成数确定郁闭度。
(5)植被调查在这三种样方中分别调查乔木、灌木和草本更新,分别测定丛数、丛高、盖度、总盖度,株高,胸径、多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6)土壤剖面调查土壤各层深度、母质层深度(A层:腐殖质层B层:土壤层C层:母质层)3、森林天然下种更新调查场部后赤松麻栎混交林、麻栎林。
10m10m样方,3-5个;立地条件调查;上层乔木调查(树高、胸径、冠幅、郁闭度、混交比);下层更新幼树调查(年龄、树高、地径或胸径、冠幅、冠长、生长势、自然整枝、自然稀疏);植被调查;树龄调查。
4、刺槐萌芽更新调查黄尖山1、2代刺槐林;20m*30m标准地,立地条件、植被、每木检尺调查;干形、郁闭度;树龄。
六、结果分析1、森林天然下种更新调查选择厂部后赤松林、麻栎林进行调查。
选取20m*30m标准地一块,对标准地内乔木进行每木检尺。
在标准地内选取10m*10m样方3-5个调查其下层幼树的更新(年龄、树高、地径或胸径、冠幅、冠长、生长势、自然整枝、自然稀疏)等。
调查数据如下:表1 标准地概况标准地坐标北纬东经海拔/m西北角36.331123 117.11082 785.30(+-6.2)东北角36.33116 117.111117 784.10(+-6.2)东南角36.331017 117.111138 778.20(+-5.3)西南角36.33062 117.110847 776.70(+-6.6)表2 上层乔木每木检尺调查表林班号:33 小班号:1 坡度:27°坡向:阳坡坡位:上调查小组:一班二组调查日期:2012年10月9号调查人员:刘亚、刘畅、马芳芳、孙天平、朱安明、刘思汝、浦梅、赵伯国编号树种树高/m 胸径/cm 活枝下高/m死枝下高/m冠幅东西/m南北/m林木分级1 赤松10.00 21.1 4.5 4.2 5.1 6.2 52 赤松 4.70 16 3.3 2.1 3.7 4.2 33 赤松7.00 24.4 3.5 2.4 5.3 4.4 64 赤松9.80 21 4.6 3.9 4 6.3 55 赤松9.60 18.6 4.3 3.7 4.9 3.9 56 赤松11.50 35.2 5.2 4.9 7.9 7.7 37 赤松12.50 32.2 2.9 2.9 8.6 7 58 赤松7.50 18.4 4.2 2.5 5.3 5.1 59 赤松 5.50 16.9 2.9 2.4 4.3 3.6 410 赤松9.00 22.8 4.5 5.5 4.1 6.1 411 刺槐13.20 35 4.5 无 6.9 8.7 512 赤松 6.70 20.6 4.5 2.9 3 5.3 513 赤松 5.50 9.5 2.1 2.1 2.3 3.2 314 赤松 4.60 8.8 2.8 1.7 2.7 2.8 215 赤松 5.20 5.9 2.6 1.7 2.2 2.4 316 赤松 4.70 8.5 1.7 1.5 2.1 2.9 417 赤松8.70 11.4 2.6 2.6 1.7 2.6 418 赤松8.90 20.9 4.7 3.5 5 4.3 519 赤松7.70 11.3 4.6 2.7 3.8 4 620 赤松10.10 30.4 4.5 无8 8.3 621 赤松10.30 20.7 4.5 4.3 5.4 4.8 522 赤松 6.80 14.1 4.7 4.7 2.8 3.1 423 赤松7.40 15.1 5.1 3.3 3.2 4 424 赤松9.80 15.4 2.5 1.5 4.8 4.5 425 赤松8.20 25.7 5.1 2.7 5.2 5.7 526 赤松9.80 19 5 4.7 4.4 4.8 527 赤松7.90 15.7 3.8 4.7 4.8 6.6 428 赤松8.30 17.9 4.6 5.1 4.7 5.1 329 赤松7.60 15.1 3.9 4.5 4.1 4.7 430 赤松 6.20 12.4 4.5 3.1 3 2.6 531 赤松8.30 30.5 4.9 4.6 6 4.8 432 赤松9.20 19.6 6.5 5.1 5.5 5.1 533 赤松7.20 14.6 4 3.1 4.4 5.9 434 赤松8.80 25.6 3.7 3.3 5.3 4.1 635 赤松7.70 17.5 4 2.9 5.2 5 536 赤松8.70 28.9 4.1 3.9 7.2 8.1 437 赤松8.30 23.4 4.4 2.7 5.1 4.8 438 赤松7.50 12.7 6.2 2.4 4.4 5.1 539 赤松7.60 18.6 4.1 2.7 3.9 4.7 4平均值8.15 19.27 4.11 3.31 4.62 4.944.41标准差 2.01 7.27 1.03 1.13 1.62 1.59 0.94变异系数0.2460 0.3776 0.2507 0.34010.35010.32220.2127离散程度 1.1915从表2中可以直观看到:胸径变异系数最大,达0.37,树高、林木分级和活枝下高的变异系数较小,约为2-3。
胸径的变化幅度大,经分析在于小径阶赤松数目较多并且极度被抑制生长。
表3 赤松林径阶分布规律径阶/cm 6 10 14 18 22 26 30 34 株数 1 5 8 9 7 3 3 3图1 赤松人工林径阶分布图从表3和图1看到:14径阶和18径阶的树木数目最多,而且总体胸径偏向小径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