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常见症状的诊断及辨证
蛋白尿的发生原理主要包括:①肾小球滤过
膜通透性的改变:
②组织异常蛋白存在:
③肾小管上皮和尿路粘膜分泌异常:
④其他:当肾脏和尿路的静脉或淋巴液回流
有障碍时,可因郁血(淋巴郁积)致少量蛋 白质溢入尿中,但其量极微而无临床意义。 另外,下尿路有病变时,炎性分泌物混入尿 中;男性精液和前列腺液亦常随尿排出,这 些分泌物中的蛋白质亦可引起蛋白尿,但严 格说来这些并不属于真性蛋白尿的范畴。
血尿常见病因的初步确定,首先应结合发病
年龄,伴随的临床表现,地方性流行病、多 发病等,作出初步筛选。
小儿期的血尿多见于急性肾炎、泌尿系结石、
胡桃夹现象等。青少年或中年出现血尿,应 考虑为泌尿系感染、结石或肾炎等。
四十岁以上无痛性血尿,应多考虑泌尿系肿
瘤。如伴有肾绞痛者,应考虑肾、输尿管结 石。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如病程长,病情起 伏不愈且日益加重者,应考虑膀胱肿瘤、膀 胱结核的可能性;
二、辨病辨证要点
1、辨病:水肿的形成原因很多,可以由一个主因 引起,继有其他因素参与,由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有时很难确定其中的主因。临床诊断在病史方面应 询问过去有无水肿及有关心、肾、肝、内分泌等疾 病的相应症状,以及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分布、 发展情况及处理结果,本次水肿始发部位、分布、 原因、接受诊治过程,还应了解平时生活习惯、营 养条件、健康状况、日常用药、过敏现象及职业上 接触的物质、妇女月经史及生育史。
蛋白质为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临床上有血 管内溶血或肌肉创伤等表现。 肾淀粉样变性同时兼有其他器官淀粉样变性 的表现。遗传性肾病则有家族史,并多数伴 有神经性耳聋、眼部异常症状。
人体蛋白质靠食物中摄取。人体中的蛋白质
属中医所说的精微。精微的丧失是因外邪侵 袭,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再由病理产物湿、 瘀的作用,使蛋白的流失加重。
如同时伴有高热、腰痛,则应考虑肾盂肾炎;
如同时伴有排尿痛,尿流中断或排尿困难则 应注意膀胱或尿道结石的可能性。
如伴有肾脏肿块,单侧性者应考虑肾脏肿瘤、
孤立肾囊肿、种种原因所致的肾盂积水、肾 下垂及异位肾等;双侧性者,则多考虑为先 天性多囊肾。
如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应考虑血液病、感
染性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如合并乳糜 尿者,应考虑丝虫病,尤其在丝虫病流行区 更应注意。如伴有浮肿、高血压、明显蛋白 尿者,则应考虑肾小球肾炎。
最后对肾性蛋白尿进行鉴别诊断。蛋白尿的
临床鉴别诊断,一般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 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进一步可行肾活检以明确肾脏病理变化。
伴有水肿、高血压、血尿的蛋白尿多为原发
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倦有明显水肿、低 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的大量蛋白尿( 〉3.5 克/24时)者,则为肾病综合征。
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呈正比,临床不作为判断 预后的主要指标。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因病 而异,但总体可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 肿。前者水肿发生机制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 率降低,球管失衡、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增高, 心力衰竭;后者水肿发生机制主要由于血浆 胶体渗透压降低及有效血容量减少。
中医辨证
水肿是指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久病劳
一般来说,肺失宣降常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
肾炎因上呼吸道感染而急性发作者,尿常规 检查除有蛋白外,尚有少量红细胞或颗粒管 型。
脾失健运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蛋白
尿长期流失不止,或疲劳、劳动后增多。
肾失固摄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后期,
无明显水肿而蛋白尿持续不消者。 肝失疏泄多见于肝肾同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 肝损害者。
二、辨病辨证要点
蛋白尿的临床诊断首先应判定病理性蛋白尿。
尿中混入血液、脓液时,常规尿蛋白定性检 查亦可呈阳性反应。这种尿标本在沉渣中可 见到多量红细胞或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将 此标本离心沉淀、或经滤过后,则蛋白定性 检查会转为阴性。
尿液如长期停放或冷却,可因尿中析出结晶
而发生混浊,但这种混浊经加温后多会消失, 或者加入少许醋酸后亦可使其变清,而含有 蛋白的尿则加温或加醋酸后,则混浊更甚。
考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
尿中出现氨基酸、葡萄糖和大量磷酸盐的蛋
白尿,多为先天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 综合征、脑-眼-肾综合征,或者是药物、重金 属所致的肾损害。
如尿蛋白为BEME-JONES蛋白,则可确定为
多发性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或者淀粉样 变性。
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的颜色较深,尿中
下尿路蛋白尿除有下尿路疾病表现外,在尿
沉渣中无管型。
生理性蛋白尿分功能性与体位性蛋白尿两类,
前者是指肾实质无器质性损害,体内也无异 常的蛋白质需排出所致的蛋白尿,其蛋白尿 的产生有一定诱因,如发热、受冻、剧烈运 动、高温作业、应激状态、右心功能不全等;
后者是指在直立位或脊椎前凸位时出现的蛋
皮水:由于脾虚湿盛.水溢皮肤,虽无表证
但脉亦浮,其水气在表。 正水:水肿的一种,多由脾肾阳虚,水停于 里、上迫于肺所致。症见全身水肿,腹满, 喘急等。 黄汗: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由风、水、 湿、热交蒸溢渗所致。
3.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阴水:水肿之属虚属寒者,水肿多从下肢起,
体检因观察患者水肿的部位、属全身抑或局
部,是否对称及上下肢分布情况,相应部位 有无静脉曲张、局部红肿及疼痛,水肿邻近 组织有无条索状或肿胀的淋巴结。实验室检 查除常规项目外,血尿等生化检查,肝、肾、 内分泌、消化系统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都 对明确诊断有帮助。
2、、辨证要点:
(一)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 辨证上,仍以阴阳为纲,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 湿热诸邪,证见表、热、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 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损伤正气,证见里、虚、寒 证者,多从阴水论治。但阴水、阳水并非一成不变,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阳水久延不退,致正气日衰, 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增 剧,标证占居主要地位时,又当急则治标,从阳水 论治。
(二)辨水肿之病因:
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痛者,多
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 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 猩红赤斑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
(三)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
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 多在肺; 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 病变部位多在脾; 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 多在肾; 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 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
其中脾不摄精、清气下陷和肾不藏精、精气
下泄是蛋白尿产生的直接机制,因此脾肾功 能失调是产生蛋白尿的基本病机,但风邪、 湿热(毒)邪、瘀血等因素在蛋白尿的发生 及病情加重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故蛋白尿的形成机制常是气血阴阳的虚损、
脏腑功能失调、病邪的干扰交织在一起,表 现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
第三节 血尿
尿液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凡新
鲜中段尿10ml,离心沉淀(1500转/分,15 分钟),留取0.5ml尿沉渣作镜检,如每高倍 视野≧3个红细胞,即可诊断为血尿。血尿是 泌尿系统可能有严重的讯号,即使血尿轻微、 间断出现或全无症状,亦应详细地进行病因 检查。
血尿的病因可分为泌尿系统疾病、全身性疾 病、尿路邻近器官疾病等三类,其中95%以 上的血尿是由于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80% 是由于肾小球疾病、感染和泌尿系肿瘤所致。
白尿,特征是晨起尿蛋白阴性,活动后逐渐 出现蛋白尿,平卧后又可转为阴性。
生理性蛋白尿为暂时性、良性蛋白尿,原因
去除后,蛋白尿也随之消失。病理性蛋白尿 是指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疾病所致的蛋白尿, 其特点为蛋白尿持续不消退,或伴有血尿、 浮肿、高血压等表现,也可呈单纯性蛋白尿, 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
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失
宣降,通调失司,水气不行而潴留体内所致, 水肿以头面为著。 石水:水肿病的一种,由下焦阴寒水气凝聚 所致,表现为少腹肿大且坚如石,腹满不喘。 涌水: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由肺移寒于 肾,肾气不化所致。
2.《金匮要略》对水肿称为“水气”,《金
匮要略》立有“水气病脉证并治”专篇。 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 石水、黄汗等五种类型。
阳虚多为慢性肾炎肾病型或肾病综合征,尿
蛋白明显增多,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总胆 固醇明显增高。阴虚多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 合征反复发作,或急性肾炎后期水肿消失后, 血压偏高或慢性肾炎阶段过用温燥药之后。
湿热者多见于肾炎综合征以蛋白尿为主伴血
尿者,或体内炎症病灶反复感染致蛋白尿反 复不愈,或使用皮质激素的患者。淤血可见 于肾脏疾患,尤在慢性肾炎高血压型以及慢 性肾炎伴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中多见。
第二应对尿蛋白根据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类。
尿蛋白根据其分子量可分为小分子、中分子
和大分子蛋白质,按其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 组成,临床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①选择性蛋白尿 ②非选择性蛋白尿
尿蛋白分子量的分析对临床诊断、鉴别诊
断、病理改变、病情、治疗和预后估计均 有参考意义,但对于尿蛋白定量〈1克/日者, 临床意义不大,只有〉3克/日时,作该项检 查才有意义,其原因为肾小管对滤过某些 蛋白质的特异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在尿 蛋白少量可明显改变尿蛋白的组成。
第二节 蛋白尿
自1825年发现蛋白尿作为肾脏病的的标志至
今,蛋白尿仍是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 指标。健康成人的肾小球滤液中含有低分子 蛋白质,其经过肾小管时90%以上被重吸收, 故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当尿中蛋白 质含量增加时,可用定性及定量方法测知。 目前常规尿蛋白检查有定性、定量、电泳及 尿特定蛋白检查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