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高三语文课堂限时综合训练五附答案[2020年最新]

2021高三语文课堂限时综合训练五附答案[2020年最新]

2021高三语文课堂限时综合训练五附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共同组成了“长征三号”甲系列。

它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当今世界上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以及当前各种我国中高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火箭首飞成功后,________,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长征三号”甲系列型号共完成87次发射,成功率近98%,被称为我国的“金牌火箭”,在通信卫星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高分工程、风云气象卫星工程等重大工程以及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中________。

在长三甲火箭研制之初,就确定了“下捆上改”的研制思路,增加捆绑助推器,火箭的三子级采用YF-75氢氧发动机和3米直径的低温贮箱,这个在当时极具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决定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既能发挥常规推进剂发动机的大推力优势,又可以发挥末级氢氧发动机的高比冲优势,使得它在执行任务中显得________。

长三甲系列火箭2018年将执行14次飞行任务,这对该型号来说()。

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长三甲系列火箭就承担着我国火箭探索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发展模式的重任。

研制队伍希望能够实现同一种构型的火箭在单机、系统甚至箭上互相通用,从而让火箭与不同任务自由搭配,即“去任务化”,这样火箭研制生产就可以先行一步,不被任务掣肘,质量管控就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能够满足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以及当前我国各种中高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

B.它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各种中高轨道有效载荷,以及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

C.我国能够满足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以及当前各种中高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

D.它能够满足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以及当前各种我国中高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是提高应对任务能力的机遇,又是急难重的挑战B.不只是急难重的挑战,又是提高应对任务能力的机遇C.既是急难重的挑战,又是提高应对任务能力的机遇D.不只是提高应对任务能力的机遇,还是急难重的挑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百战不殆至高无上挥洒自如信手拈来B.捷报频传举足轻重游刃有余轻而易举C.捷报频传至高无上游刃有余信手拈来D.百战不殆举足轻重挥洒自如轻而易举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人人都有,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又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世间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所以,我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沙漠冰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在描写阿房宫楼阁盘旋交错,曲折回旋后,紧接着分别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之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写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让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的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注]’”。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

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

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注】〔马祖〕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B.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C.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词研究自成一派。

叶嘉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注重人才培养。

叶嘉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C.个性鲜明。

叶嘉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D.挚爱诗词,志向高尚。

叶嘉莹一生以诗词为伴,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不辞劳苦地做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3)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A【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序不当,“根据”与“座谈会”应互换位置,“具体”应置于“部署”之前,“通过”应置于“协议”之前,“更引发了特别的关注”应移至句末,综上所述,修改最恰当的为A项。

(2)B【解析】根据语境,前文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显示”,所以所选句子的主语应为“电子商务的前景”,故可排除A、C两项;根据语境,上下文表达的是一种“看好”的意思,故选B项。

(3)D【解析】自发:由自己产生,不受外力影响的;不自觉的。

自觉: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

根据语境,第一处应填“自发性”。

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根据语境,第二处应填“屡见不鲜”。

背离:离开;违背。

背弃:违背并抛弃。

根据语境,第三处应填“背离”。

回避:让开;躲开。

质疑:提出疑问。

根据语境,第四处应填“回避”。

2.(1)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3.(1)B【解析】“春夏用兵妨耕作”意思完整,其后应断,排除A、C两项;“从之”的主语是“帝”,故“帝从之”之间不应断,故选B项。

原文加上标点为: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

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

乞终养,不许。

改刑部右侍郎。

(2)C【解析】“冒用上级尊号”错误,应为冒用帝王的尊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