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极图的争论,古来以有。
对其来源的各种猜测,现世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更是将其想象力发挥极致,然而,我不敢予以苟同。
我只想谈谈关于太极图的一些哲学研究成果。
首先,我国近代的易学研究者,对于太极图的整个圆圈,看作是对于茫茫宇宙的归纳与概括。
圆圈中的鱼,看作是对世间万物的分类。
黑为阴,白为阳,它们既是截然相反的两个部分,却又统一在一个圆圈中,对立统一,发展变化,这说明凡事都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我认为可以得到唯物辩证法中的两大规律: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
先由对立统一说起,贯穿太极图的有一条反“S”线,将全图分为均等的黑与白两部分,此间可做思维方法为解,可做事物发展规律之解、(用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
我在这里想就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谈谈其对于我们的启示。
在事物发展规律中,圆圈中的黑与白,阴于阳,亦可作为凶灾于吉祥,两者与表层含义上似为截然对立的两种事物,在太极图中却又于同一圆中紧紧禁锢在一起。
这启示我们凡事都有正反两反面,福祸相生,悲喜相随,我们在这转变的过程中应以一颗平常心淡然处之。
另一方面则为运动变化,由太极图的形态与结构可以看出:阴阳鱼的形态呈头大尾小的逐步过渡的状态,并有一定弯曲。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其实为不断旋转换位的运动状态。
这提示我们运动变化试天下万物的基本状态与普遍规律,向我们说明:一,物体的发展是由小
而大而弱,由弱而盛而衰的过程,做事做得太过,其实是人为激发矛盾,改变了事物的本质,使事物不能处于超越极限的状态。
易经中有言:“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出于《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及菜根谭之“天道忌盈”(出于《菜根谭》“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
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便是这个意思。
二,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仍然要用到上面所说对立统一时所用的语句:“平常心”“随喜心”,目光要看得长远,困难时窥见光明,成绩前看到不足,相信苦尽甘来,警惕乐极生悲。
同时,又由太极图中反“S”线得到:事物发展参差不齐,发展道路坎坷曲折,我们要有走弯路,搞迂回的思想准备。
以上是第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太极图中关于事物绝对的观点。
太极图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表明: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东西(又间接向我们传达了“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出于《易传.序卦传》)的思想),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要求其至精至纯,尽善尽美。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识?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有限制的自由。
对于整个太极图,我们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大海,欢快的鱼儿在其中自由嬉戏,但这种自由是有前提的,有规则的,有约束的。
这说明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
二,中庸思想。
太极图中黑与白各占一半,这提示我们掌握平衡,秉持中庸。
中庸有过相关叙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于《中庸》章一)。
此言即为中庸之道。
三,领袖之道。
太极图中的黑白,亦可作为刚柔,这提示我们领袖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举,宽猛相济,不可过宽过严。
还有不入以上体系的一点:太极图中黑白对立,界限分明,启示我们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黑即为黑,白即为白,毋将本质性的事物弄混。
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
”(出于《论语》阳货)乡愿即指无原则,无底线,黑白不分,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不愿得罪也处处讨好的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
孔子指出:这种人,似徳非德而乱乎德,为“德之贼”孟子后来更尖锐地指出,这种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出于《孟子〃尽心下》)。
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个全然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杀了是非,混淆了罪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
这篇随笔已该落笔,整理出此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我们许多人随着近百年来的中华传统国学的没落,失去了文化自信,迷信外物,而忘记了人格,思想之为“人的本质”而对人之人生心灵幸福的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注意中国哲学中修心,修性,修行的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人生之中。
二,只有当我们全然了解一种事物之后才有肯定,否定他的权力。
现在许多人在批判“东方神秘文化”,其实这是我们迷信科学的一个体现,现在我们的科学还不能说已经具备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条件,还有很多东西是科学不能解决的(如暗
物质的相关课题),不同的文明有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不同的哲学体系和科学体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实质是共通的。
2014.12.14于湖南湘潭朱柏亦编纂
参考文献:1.太极图的解说(种类、含义、运用) 2.百度百科 3.《中庸》 4.《论语》 5.《易经》 6.《易传》 7.《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