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岳论丝fNov.,2008V01.29No.62008年11月(第29影第6SJ)(DongYueTribune)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戚海莹(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摘要】李鸿章不仅是晚清倡导海军建设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北洋海军的创建者。
在北洋海军筹办过程中,李鸿章不顾顽固派大臣的反对,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积极营建海军基地,多方购买舰炮,培养海军人才,为北洋海军成军做了大量实际的和开拓性工作,推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使北洋海军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
在当时它不仅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日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
对此,应该给予基本肯定。
【关键词]李鸿章;北洋海军;海防建设[中图分类号】K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6—0139—0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位历史人物,对他创建北洋海军,史学界也历来多有评说,聚讼纷纭。
今天,为了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
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创建北洋海军的背景中国是一个内陆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而在古代。
海洋的阻隔作用大于交通作用,因此国防的中心一直在陆而不在海,海防意识十分薄弱。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屡屡以坚船利炮从海上闯入中国的大门,中国始将防御的视角逐渐移向海防。
1862年春,李鸿章率淮军人沪“援剿”太平军,他面对外国兵舰“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深以中国军械远逊于外国为耻。
”∞(《奏稿》,卷24,13页)并亲身感受到“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
”留(《朋僚函稿》,卷5,第34页)他开始认识到中国的积弱,而列强实为中国之大敌。
指出:“长久之患在西人。
堂堂华夏,积弱至此,岂一人一时所致!”四(《朋僚函稿》,卷4,第17页)认为中国弱就弱在没有坚船利炮,“但有开花大炮和轮船两样,西人便可敛手。
”∞(《朋僚函稿》,卷3,第19页)于是积极建议:应及早筹建海军,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外人,即学习西法,培养自己的人才。
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外人。
”四(卷25,第9页)他的主张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
1865年春,李鸿章在署两江总督任上,主持买下了美商旗记铁厂,并将由丁日昌、韩殿甲分管的两个制炮局一起合并,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
后于1868年7月制造了第一艘轮船,命名为“恬吉”。
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艘可以航行于大洋的轮船。
1866年6月,左宗棠又向清政府建议设立福州船政局,并开厂造船,为中国建立近代海军初步奠定了基础,“是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
与此同时,还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不断地向外围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
在整个海军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既为后来天津水师学堂的创办提供了经验和模式,也为北洋海军的筹建提供了人才来源。
尽管清政府支持设厂造船、办学堂,是为了自办海军,防范外国的侵略,但近代海军的建设迟迟地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直至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在日军海、陆实力及后勤供给都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清政府竞拿出50万两抚恤银与日本,在朝野上下引起强烈震撼,于是引发了第一次海防的讨论,海防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11月5日,总理衙门有亟宜切筹海防之奏,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措施,请饬下南北洋大臣及沿海沿江督抚逐条详议,并要求在一个月内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11月19日。
朝廷收到广东巡抚张兆栋转呈的前江苏巡抚丁日昌所拟的《海洋水师章程》六条。
其主要内容是:(一)海外水师专用大兵轮船及招募驾驶之人;(二)沿海择要修筑炮台;(三)选练陆兵;(四)沿海地方官宜精择仁廉干练之员;(五)北、东、南三洋联为一气;(六)精设机器局。
丁日昌所拟的海洋水师章程,与总理衙门提出的六条海防措施[作者简介]戚海莹(1960一),女,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39万方数据,亏.岳论丝【Ⅳo,.,2008voI.29No.62008年llfiJ(第29卷/第6期)(DongYueTribune)立意基本相同。
而且首次具体提出了三洋分区设防组建海军的方案。
他认为:沿海兵制散而无统,宜变通旧制,“其根驳轮船约三十号,以一提臣督之,分为三路;一日北洋提督,驻扎大沾,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属之;一日中洋提督,驻扎吴凇江口,江苏、浙江各海I:1属之;一日南洋提督,驻扎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属之。
”三洋水师“无事则出洋梭巡,以习劳苦,以娴港汉,以捕海盗;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飞驰援应”。
丁日昌成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李鸿章表示非常赞同,并向朝廷上了《筹议海防折》,进一步说明建立海军的重要性。
但筹建海军一事却遭到了朝中一些顽同派大臣的反对。
如大理寺少卿王家壁等一些人认为购船置炮皆系耗中国以徇外洋,使无数帑金掷诸沧海,“徒得备而无用之虚器,而失我悉索敝赋之实银”,洵属得不偿失⑦。
尽管如此,李鸿章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特别强调要建立一支新式海军,是因为当时“一国生事,诸国构煽。
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输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
水陆关隘。
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奏稿》,卷24,第12页)面对如此之变局和强敌,必须整顿海防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清政府最后决定先在南、北两洋筹办两支海军:北洋由李鸿章督办,南洋由沈葆祯督办。
后因经费一时难筹,总理衙门又提出“移缓就急”⑨,先尽北洋创办。
于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由此起步。
二、北洋海军筹办的过程北洋地区包括直隶、山东、奉天三省。
1871年,李鸿章时在直隶总督任上,咨商两江总督曾国藩,饬调沪厂所造的“操江”轮赴津,供北洋巡哨之用。
这是北洋仅有的一艘兵轮。
李鸿章认为,“北洋之口,洋面辽阔,向未设巡洋水师”,而“天津为京师门户,各国商轮往来辐辏,英、法、俄、美皆常有兵船驻?自,我亦必须有轮船可供调遣,稍壮声势”。
因此,1872年9月,闽厂所造“镇海”轮到津,李鸿章奏准拨归直隶留用,以与“操江”“轮替出洋驻泊”凹(卷88,第5—6页)。
1879年,清政府因财力所限,即确定“先于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
【51并规定筹建海军的经费由粤海关、江海关和江苏、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六省的厘金内,每年提取400万两,头两年统归北洋支配,以后则由南北洋各得半数。
lO月,原南洋在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的四艘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先期由江海关税务司赫德赴广东迎护,亦驶抵天津海口。
11月19日,李鸿章带同津海关道郑藻如、道员许钤身、税务司德璀琳等,亲往大沽验收。
同一天,李鸿章奏请将记名提督丁汝昌留于北洋海防差遣。
其奏有云:“查该提督丁汝昌干局英伟,忠勇朴实,晓畅戌机,平日于兵船纪律尚能虚心考求。
现在筹办北洋海防,添购炮船到津,督操照料,在在需人。
且水师人才甚少,各船管驾由学堂出身者,于西国船学、操法固已略知门径,而战阵实际概未阅历,必得久经大敌者相与探讨砥砺,以期日140起有功,缓急可恃。
臣不得已派令丁汝昌赴飞霆等炮船讲习,一切新到各船会同道员许钤身接收,该提督颇有领会,平日藉与中西各员联络研究,熟练风涛,临事或收指臂之助。
”凹(《奏稿》,卷35,第24页)并称赞其“材略勇武”,可作为“横海楼船之选””。
不久,即派丁汝昌督操炮船,以英人葛雷森为总教习。
1880年底。
因委托赫德在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快船即将造成,李鸿章派炮船督操丁汝昌、总教习葛雷森、管驾官林泰曾、邓世昌等航海赴沪,先行在吴淞轮船操练,然后乘轮赴英验收。
1881年8月3日,“超勇”、“扬威”竣工。
由驻英公使曾纪泽亲引龙船,升炮悬挂。
8月17日,“超勇”、“扬威”放洋起程,沿途“经行各国,均鸣炮致贺,以为中国龙旗第一次航行海外也O”∞o月17日,山东新购的两艘炮舰“镇中”、“镇边”驶抵大沽。
李鸿章认为,两艘炮舰若零星分布,力单无用,与新任山东巡抚任道镕商妥,将“镇中”、“镇边”与“镇东”等4炮船及新购的两艘快船“合为一小枝水师,随时会操,轮替出洋,防护北洋要隘,以壮声势”凹(《奏稿》,卷42,第9页)。
11月17日,“超勇”、“扬威”驶抵大沽港。
于是,李鸿章奏请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奏改三角形龙旗为长方形,以纵3尺、横4尺为定制,质地章色如故。
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旗。
至此,北洋海军从英国购进两艘快船、六艘炮船,加上先后调进沪、闽工厂制造的“操江”、“镇海”、“湄云”、“泰安”、“威远”五船,共13艘舰船,已经初具规模了。
1884年8月,福建海军在马江遭到法国舰队的袭击,11艘兵船同时俱尽,这就是著名的马江之役。
因此而引发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
清政府总结前此的教训,于1885年6月宣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李鸿章立表赞同,誉之“洵为救时急务。
”@是年10月,设海军衙门,任醇亲王奕缳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奕勖及李鸿章为会办,汉军都统善庆和兵部右侍郎曾纪泽为帮办。
海军衙门设立后,实际大权仍操在李鸿章手里,他利用海军衙门“整顿海防”的名义,把北洋海军的建设推向了最高峰。
从1885年以来,北洋舰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新舰猛增,大都是从国外购进的。
新购进的舰只主要有三类:铁甲船、新式快船和鱼雷艇。
这些舰只都是当时中国尚不能自造的。
四年之间共添置新舰艇14艘,其中铁甲船“定远”、“镇远”两艘,新式快船“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艘,以及鱼雷艇七号。
于是,北洋舰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质量上,都大有提高。
三、北洋海军正式成军1888年,是北洋海军发展的最关键一年。
是年5月2日,奕裰以在英、德订造的四艘快船到华,北洋舰只渐多,致电李鸿章,“嘱将北洋定额、兵制、驻扎、会哨各章程,拟底寄京,公酌会奏”国(《海军函稿》,卷3,第7页)。
3日,李鸿章复电表示,此章程将与诸将领熟议后拟稿,俟出海验驶四快万方数据船及查勘各口防务后,再由北洋水陆营务处津海关道周馥赴京呈交。
6日,李鸿章率同周馥、前署津海关道刘汝翼、总统盛军湖南提督周盛波等,由大沽121出海,巡阅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各处防务。
10日,他在大连湾令四艘快船同开快车,往返试驶两次,以验速度,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14日,在威海卫口外依法复验,英制“致远”、“靖远”两艘快船完全达到了每小时航行18海里的设计标准。
对此,李鸿章极为满意。
增强了对北洋海军成军的信心。
5月16日,李鸿章回到天津,立即着手草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