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励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浅析
【摘要】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科学的激励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

本文论述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激励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励;作用;原则;模式;教学质量
所谓“激励”,顾名思义,激——使劲,使人的感情调动起来的意思;励——劝勉、励志、奖励的意思。

“激励教育”即以激发、鼓励、勉励等教学手段,营造“在激励中学习,在激励中成长”的教育环境,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调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模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保持学习的高效率,进一步激发创造性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获得知识,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1 激励的作用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

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
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

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与祖国的兴盛、人类的生存联系起来,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另一方面,要适时地运用激励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出充满情感、激励氛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激励,进行积极思考,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创造出一种“人人为生,个个为师”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既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激活了课堂气氛,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运用激励式教学手段,这样学生的人格就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

这样做,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拓展的深度,还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和教师一起制作标本、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的教学教具;通过进行各种观察、测绘;通过动手参与各种实验操作,既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快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3 指导学生运用知识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2 激励的原则
2.1 目的性原则
激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制定的每一项激励措施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总是围绕实现某个总目标或几个小目标而进行的。

通常情况下是为实现近期某一具体目标而激励学生,毫无目的的激励是无意义的。

2.2 针对性原则
激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激励对象是明确的,由于学生是具有不同特性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其认知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激励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比如有的激励是为提高某一学科的学习成绩;有的激励是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有的激励是针对思想道德方面着手的;有的激励则是为矫正学生某些不良的行为。

针对性强的激励在实现教学工作中往往比较容易见效。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

2.3 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指的是外部激励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才能发挥效能作用,若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可能起不到“增力”的效果,甚至失去激励的作用。

例如:学生课堂表现积极,或作了某件好人好事,应随
时进行表扬。

特别是针对一些平时表现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如能细心地发现其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有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效。

但如果迟迟不兑现,那么以后的激励可能就不灵了。

2.4 有效性原则
实施激励者应注意收集反馈的信息,实施某种激励后,一定要关心实际效果如何。

要关注、重视激励的有效性。

不该表扬的表扬了,不该批评的批评了,都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负激励,一定要慎用。

2.5 整体性原则
教育学生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教师的教育激励活动也是一个很复杂的整体。

制定激励机制要从大局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不能治标不治本。

想要达到预期目标,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整个激励活动就要协调统一,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尤其注意激励的效果不能相互矛盾。

否则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从而使我们的整个激励活动失去作用。

3 有效的激励模式
激励的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其激励对象的不同、想要取得的结果不同而采取灵活的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计划。

3.1 尝试激励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对学生说:“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
“勇敢点,你一定能回答上来的”、“做错了没关系,大胆去做就是好样的!”采用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由成功的喜悦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2 竞争激励法
“比一比,看看哪一个同学做得最好?”、“别大意,别人正准备超过你们呢!”通过小组竞争、个人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本领,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3.3 目标激励法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可达到的目标,让目标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思维发展,使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目标,这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因为目标是刺激人们引起需要的一种诱因,它能给人带来希望,使人产生争取达到目标的强烈愿望,促使人们不断去努力,通过努力以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4 榜样激励法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有了榜样,不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大,号召力强。

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注意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树立学习榜样,那些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切感的榜样,更容易使学生受到激励。

特别是我们作教师的,更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我们的言传身教来感召学生、激励学生。

3.5 信任激励法
信任激励就是教师通过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关怀的情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以此来收到激励的效果。

教师可以把某些工作委托学生负责或办理,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如班级干部轮流制,既能使更多的学生在锻炼中得到全面发展,又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充分信任,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加倍努力,激励才能真正见效。

3.6 正强化激励法
当学生有一点进步时,就要不断地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如“大家鼓励鼓励他,给点儿掌声!”、“你的进步使老师和同学们为你而骄傲!”
4 结语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激励的方法和作用是多方面的,由激励产生的效应也是明显的。

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功效,真正做到激其趣、励其志,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知识、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是每一名教师都应当真正研究和探讨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手段。

[责任编辑:杨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