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学校总动员1.(4分)下面是序言的部分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你有没有为你的信仰不顾一切,哪怕是鞠躬尽cuì①?你有没有在前路迷máng②的情况下仍然坚定脚下的路?你有没有在反对声中誓死不改自己的志向?他们做到了!在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之际,面对风雨(A.飘B.漂)摇的中国,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在伤痕累累的中华大地上奔.波着,他们在唤醒中华民众的道路上舍生取义,他们挺着中国人的脊梁,身体力行地为后世青年诠释——信仰。
(1)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
①鞠躬尽cuì②迷máng(2)加点字“奔”在文中正确的读音是A.bènB.bēn(3)填入材料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飘B.漂2.(8分)活动组打算为有志之士制作名片,请你一起参与设计。
时代人物名句时代风采南北朝花木兰①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唐朝王维②,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悠闲洒脱,宁静淡泊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③。
《晚春》争芳斗艳,尽展本色刘禹锡④,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宋朝周敦颐⑤,⑥。
《爱莲说》独立于世,洁身自好杨万里⑦,⑧。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放眼长远,攻坚克难3.(6分)(1)校广播站“传唱经典”节目的本期主题是“时代与青年”。
播音员准备在开场吟诵陆游的一首诗,你觉得下面诗词哪首更适合?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示儿子[宋]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③何以报明时?遗民①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②又一年。
【注释】①遗民:指在金占领地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汉族人民。
②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④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注释】③汝曹:你们。
④事:侍奉。
(2)活动组准备在教学楼大厅的柱子上贴一副对联,上联用:“金石清卷,自强不息,展万里鸿鹄志。
”请你帮忙挑选下联A.林中松柏,胸罗万卷,情随云水寄天涯。
B.草木为伴,黄卷随行,系苍生乐与忧。
C.学海无涯,艰苦奋斗,做参天栋梁材。
D.学海引舟,师长恩重千古心。
二、资料收集4.(15分)小文在“时代与青年”主题的活动中,推荐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请你参与。
车夫老马①大家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
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②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
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
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
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③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④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⑤“别动!”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
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áng,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⑥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⑦“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⑧“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⑨“先喝点水,不用忙。
”掌柜的说。
⑩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⑪“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⑫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⑬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磕的口中说出来的。
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
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⑭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
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
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惫。
⑮“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⑯“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⑰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⑱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
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⑲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⑳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
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节选自《骆驼祥子》第十章,有删改)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重要的与文本对话的读书方法。
请你根据以下阅读锦囊,帮助小文完成阅读批注。
阅读锦囊 阅读批注赏析式批注: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欣赏与分析。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⑭段画横线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补充式批注: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遵循作者的写作风格,对文章进行扩展补充。
(2)联系上下文,在第⑳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中,祥子会想些什么呢?请补白他的心理活动。
质疑式批注:带着问题读书,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
(3)老马在《骆驼祥子》中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作者安排祥子两次遇见老马这个人物,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联想式批注:由文本迁移到课外,归类整合,触类旁通。
(4)有网友说:“当前社会,迫于房贷、车贷的压力,‘房奴’‘车奴’横空出世,他们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
试与小说中的“骆驼祥子”进行比较,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5.(19分)学校公众号要推出一期“时代与青年”,小文同学向学校推荐了徐鲁的《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请你完成文后的学习任务。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徐鲁】很多年没去鄂南嘉鱼县了。
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一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一位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
不料,一到嘉鱼,县政协的同志就告诉我说,谢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得知这个消息,我在心里难过了好些日子。
有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央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
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着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
我们那时候都称他为“老谢”。
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
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
“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我当时在与嘉鱼县同属咸宁地区的(后来划归了黄石市)阳新县文化馆工作,自然也全力参与了阳新县“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
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嘉鱼县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了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
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了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我记得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里的人,谁也不知他是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
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
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
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
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
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
有一天采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想要赶回县城去。
杨鹏劝阻说:“回去还不是光棍一条?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老谢却摆了摆手,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
”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
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了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
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了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
天寒地冻,夜色漆黑。
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好伤口,老谢套上透湿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了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
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
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的人了,又是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了。
可他偏不服老。
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大半生的基层文化生涯,可谓阅人多矣,受人冷落、遭人白眼的境遇也委实不少。
可他又常常为了事业而宠辱皆忘,乐此不疲。
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
他跟我讲,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当时的县委领导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
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
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
”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
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
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老谢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和大度的人。
当他满头华发,背着铺盖,翻山越岭跋涉在嘉鱼乡间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位老同志的工作,还受到过原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湖北省首届民间文学“屈原奖”的领奖台上也曾出现过他的身姿。
而当他俯身在昏暗的台灯下,铁划银钩地批阅着一篇篇来稿时,没有人会想到,一大批年轻的文学作者已从他编辑的文艺小报《蜜泉》上起飞,像山雀子一样飞向了全省和全国。
不用说,老谢就是帮着他们“打过背包”、扶过他们踏上“战马”的人。
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
这使我想到,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1)小文想在公众号里推送“老谢”的人物小传,请结合下列【连接材料】和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补全下面内容。
【连接材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