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律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律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律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完善,律动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

本文着重从如何通过律动培养幼儿音乐的感受力、幼儿音乐的审美力、幼儿音乐的表现力三个方面来阐述律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律动;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创造力
律动是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做自由地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身体动态,它把音乐与身心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

幼儿音乐教学中组织律动活动,既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又有利于激发欣赏的兴趣,积累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开阔音乐视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通过律动培养幼儿音乐的感受力
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如何结合律动来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

(一)在律动中感知音的高低
幼儿天生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利用律动来感受音的高低。

例如:教师弹奏一段高低分明的旋律,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示旋律的高低,让幼儿拍打双手来表示旋律的高音,跺脚来表示旋律的低音,这就使他们对音的音高有一个比较形象的对比感知。

(二)在律动中感受音的长短
幼儿计算能力有限,如果从理论上给他们讲解音的时值比例,比较枯燥无味而且难以接受,但是利用律动来感受音的长短,孩子们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例如:在认识二分音符时让孩子们躺着休息,四分音符时让孩子们坐着休息,八分音符时让孩子们站着休息,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根据休息时间的长短来感受音的
长短并理解了。

(三)在律动中感受音的强弱
在讲解音的强弱知识时,要求幼儿以动作来表示音的强弱,让幼儿随着音的强弱做出相应的动作,音强时做幅度较大的动作;音弱时做幅度较小的动作,以此来加强幼儿对音的强弱的感受。

如:幼儿按照敲鼓声强弱进行律动时,鼓声强时要求幼儿拍手,鼓声弱时要求幼儿拍腿。

二、通过律动培养幼儿音乐的审美力
音乐审美力是审定、欣赏、愉悦于美的能力,是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美学的体现,是个人取舍美的基础,是选择美的必要条件之一[1]。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倾向或习惯,是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审美教育本质之所在。

具体地说,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从欣赏、引导入手,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创设环境,熏陶感染。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2]。

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生活化,教师还要注意多提供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识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二)迁移已有审美经验,诱发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要使儿童感受到音乐中不同的节奏变化,有的是规律的,有的是不规律的,还有一些是特定的节奏。

如:强劲有力的心跳声、走楼梯的脚步声、跳绳的声音等。

因此,教师在开展律动教学时,应让孩子们迁移已有的审美经验,大胆地进行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

(三)情感入手,提高审美理解力
幼儿对艺术的酷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也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被转移和波动。

所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积累、记忆储存、想象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在选择乐曲或歌曲时,应选择易于幼儿理解的且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音乐。

幼儿会随着音乐而打开记忆的窗户,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倾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促进幼儿丰富联想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从而培养陶冶了幼儿的美感和个性。

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因素,然后根据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设计出律动动作,激发幼儿情感,逐步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力。

三、通过律动培养幼儿音乐的表现力
游戏是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应力求将音乐教育游戏化。

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和谐、开放的空间,引导幼儿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3]。

如:在学习《小花猫》时,若幼儿在表现小花猫捉老鼠的情节中把地板踩得嘭嘭响,这时可告诉他们:小花猫捉老鼠的时候,走路可轻了,要是小花猫把地板踩得咚咚响,老鼠早就逃光了,小花猫就会捉不到老鼠就会饿坏的,幼儿听了就会纠正动作,而且还会像模像样地表现小花猫捉老鼠时警觉的样子。

总之,音乐教育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我们要多动脑,多探究,争取给幼儿的人生最初阶段以最好的音乐启蒙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菊英.[中班][活动]利用律动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D].沙河镇西关小学 ,2002-06
[2] 张汉萍.音乐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 ,2008年04期
[3] 雷蕾.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表现能力[D].广西卫生厅幼儿园 ,2006-10-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