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题LTA.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一政治学角度来研究。
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之一社会学角度来研究。
B.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单科性学科,社会学是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论述题,联系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怎样变化。
B.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A.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B.对管理社会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hong)中国社会学: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
中国社会学是适应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需要。
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中国转型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速度快,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
两者关系:对转型认识的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
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防止一切照搬,也要避免一切排斥。
6、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hong)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看做是社会学的独特对象,具有多方面的依据。
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依据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作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条件。
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热河,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从空间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国际条件下进行的,这与世界上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现代化起步较迟的国家,属于迟发展国家行列,因此我国社会是一种迟发展社会。
迟发展使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中受到较多的制约和限制,不能不受到迟发展效应的影响。
研究迟发展效应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尽可能减少负面效应的作用,利用正面效应的功能,对促进我国向良性运行方向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是社会运行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分类:按社会机制的形成过程,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
自发机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律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人为机制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将其划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等。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可分为隐机制和显机制。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将其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等等。
4、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略,书上都有,只需要简要写出轮廓就行)5、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1)突出了影响因素的相互联系,有助于我们去研究社会运行中的影响因素,并找出这些因素带有规律性的作用模式。
2)突出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则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社会运行的内在过程,掌握社会运行机制产生作用的一般原理,进而运用这些原理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这种研究是贴近社会实际生活的,而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辩,有助于我们沟通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1、简析“社会”的概念。
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
吉定斯、塔德。
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齐美尔、杜尔克姆。
马克思: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①社会不单单是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
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产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简答题)1)整合功能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2)交流功能创造了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人类互动得以进行。
3)导向功能行为规范进行导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4)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3、什么是社会运行?(hong)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运行也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的一些基本关系:继承的关系,变异的关系,中断的关系。
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与纵向运行一样,横向运行也表现出了一些基本关系:交叉与渗透的关系,制约的关系,促进关系,转化的关系。
无论是纵向运行还是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与诸系统都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需要联系热点问题,分析当前中国的社会运行状况,要熟练掌握)1)综合性原则即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
首先,它指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即要对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其次,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
社会运行的状况最终要通过整体的运行表现出来,局部运行和发展的良性与否必须通过它对整体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
整体效应是衡量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2)协调性原则所谓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重要素、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
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协调性,所谓结构协调性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功能协调性,所谓功能协调性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3)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5、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名词解释)血缘关系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地缘关系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是维系社会稳定,反功能是束缚人们的发展。
业缘关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是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
6、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简答题)1)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2)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4)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
6)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
7、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传统理论孙本文。
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
地理要素和生物要素是消极限制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积极活动要素。
除此以外,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
社会三要素论A.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C.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
8、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预见共产主义社会。
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伦斯基: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
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杜尔克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我国提出:转型社会。
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墨尔根:未开化的、野蛮的、文明的。
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9、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功能论:社会是活的生物有机体。
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反常现象。
冲突论:马克思。
社会中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
社会的稳定和均衡是暂时的。
进化论:社会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其中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同生物体相似。
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人类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依赖于周围的生态而生存。
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观念有很大影响,有决定性作用。
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要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10、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A.宏观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B.微观社会:社会的个体结构,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A.个人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较低层次,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