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郑杭生第十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含义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相对于初级群体的的次级组织形式,即正式社会组织。
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组织活动的四项内容:组织的目标结构、组织的心理结构、组织的技术结构、组织的整体活动社会组织的特征1、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
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②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2、特征:①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关系,个体行为要符合组织的要求②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每一组织都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个体只能按照组织的要求行动③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标准:现代组织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任何目的都是可能的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有成就地位与归属地位两种3、角色:指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地位是角色的静态描述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依附于职位。
组织的研究变项1、组织运行是指组织实现自身目标和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2、组织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研究变项的运用,组织内的基本变项包括组织的结构、部门化、操作和相互行为3、人与组织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的特征、与组织进行交换的形式、能否与组织相认同4、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的外在制约因素、生存机制问题、在与环境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社会组织的分类1、含义:组织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由更大的社会母体造成的,这就是组织分类2、按照功能和目标分类(帕森斯)①经济生产组织:指制造物品或进行生产的组织,典型形式是实业公司,把经济功能放在首位②政治目标组织:指为保证整体社会目标实现而形成的各类组织形式③整合组织:指那些从社会层次上提供功能的组织形式④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3、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布劳)①互惠组织:这种组织的成员因共同的兴趣而结合在一起,参与程度较低②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主,主要是为组织的受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③经营性组织:指那些可以用货币形式衡量活动价值的组织④大众福利组织:社会公众都是这类组织的受惠者4、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艾提佐尼)①疏远型组织:是利用职权指导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组织②功利型组织:以实际性奖励和非实际性奖励为基础的组织③道德型组织:以劝导和感召来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的组织5、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①长链组织:指那些需要在时间序列中执行功能的组织形式②媒介组织:指将希望保持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在一起③集约组织:指将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术或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改变人或对象的组织6、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①以产业为标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②以机构编制为标准: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国家企业编制组织组织目标的含义、意义1、含义: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
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体系。
2、意义:①是组织的灵魂: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着目标而进行的②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③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组织目标的分类1、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指那些直接关系到组织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的满足的目标次要目标:指组织必须要满足各种各样的次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3、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平衡性目标:指有意识地做出了与组织的宏观环境相适应的决策,这种目标的实施采取一种适应性战略改进性目标:指一种以改进工作和以更高效率完成计划的愿望为基础的目标4、显目标与隐目标显目标:指组织所建立的官方的、正规的目标隐目标:指组织在事实上所实际朝向的非官方组织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一、制定原则:组织目标的制定过程基本上是协调平衡过程1、互惠原则: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2、评估原则: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实现程度3、选择原则:指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5个步骤:①掌握信息②拟定各种组织目标的备选方案③讨论和评估④对初步选择的方案进行试点⑤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最后通过并正式公布实施)二、组织目标的实施1、选择适当机会2、不断进行监督检查:①检查所制定的组织目标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是否可行,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以及重新考察和评估目标,及时进行修正②检查所制定的目标是否为组织实际追求的目标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1、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文化环境包括一般组织环境和具体工作环境①经济环境:指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秩序②社会环境: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③政治环境:指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现实状况2、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组织内部的目标具有多重性特点3、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个人与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会出现个人与组织在目标上的冲突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目标实现程度是决定组织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
测定标准有三个:1、有效性:指组织实现各种目标的能力,它意味着组织能以最终实现全部目标的方式来安排和使用资源2、效率:指组织消耗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的比例关系,资源的消耗应该带来相应的正面的结果3、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指组织应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才能,而不仅追求效率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传统的组织理论家比较注重包括组织稳定明确的相互关系形式、清楚的职权和严格的沟通渠道在内的正式结构。
他们强调结构的客观性、非人格化和形式化等概念,组织结构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持久的特点。
现代组织理论家则开始注意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信灵活的结构形式更适应环境的需要,也更有效率。
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总体结构和职务工作结构)1、组织结构的总体设计是根据组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的,分化步骤为:①对完成组织总目标的工作进行确定和分类②用最优的方法划分企业的部分和层次③在各部分和层次之间明确责任和权力,并以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这些单位整合连成一体2、组织结构的职务工作结构设计,是对某类工作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工作的内容和数量及完成该工作所应具备的责任、权力和技能(一)、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结构设计要因事设职,因职设人(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管理者所能直接有效管理的下级人数是有限度的(3)分工协作原则: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和明确责任,协作则是实现组织总体目标的必要条件(4)统一指挥原则:每个下级只对一个上级负责(5)责权对等原则:严格保证组织内的每一个职位拥有的权力与其所承担的责任是对等的(6)精简与效率原则:结构设计要尽可能简单,以保证组织结构最有效地使用资源(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有利于组织协调,分级管理有利于发挥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1、直线职能式结构(生产区域管理制)(1)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生产管理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2)特点:各级主管者没有专业分工,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于一人之手,一个下级单位只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清楚(3)缺陷: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专业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弱;企业间信息传递速度较慢2、矩阵组织结构(规划矩阵结构、规划目标结构)(1)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小组结成一个矩阵: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2)优点:①组织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②激发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有较强的灵活性、机动性和适应性;④提高了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3)缺点:①双重领导;②人员的频繁流动会给管理带来困难;③工作缺乏长期性,削弱对工作的责任感3、事业部组织结构(分权组织、部门化结构)(1)把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划分为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设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有直接提供利润的职能,是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2)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3)优点:①使组织最高层成为强有力的决策机构;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③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发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有利于提高管理着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⑤有利于总公司考核评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果,促进各事业部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协调一致(4)缺点:①职能机构重叠,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②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容易产生本位主义,难以协调一致;③职权下放过大,增加了协调难度;④各事业部之间竞争激烈,造成人才和技术的相互封锁(三)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重要!)1、概念: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2、产生:①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②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3、功能正功能: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和一种反作用对工人:①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②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③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④提供独立机会对管理工作: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提供工作满意感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遵从行为问题;谣言问题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1、政府组织分化的表现:①政府组织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的行政功能减弱了;②政府将微观经济的管理权力交还给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③政府将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转移给新型的社会组织,利用中介力量进行间接经济管理2、转型期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①组织结构普遍受初级关系畸形发展的影响,非正式结构冲击和干扰正式组织;②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以单位制度结构为主要特征,分化程度较低,说明组织结构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并可能表现出反复性和曲折性;③纵向行政控制结构缺乏建立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横向联系3、转型期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1、关注非正式结构及其影响、控制其消极功能,尽快建立完备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务员制度和考核上岗制度;2、以功能分化为导向促进组织结构的分化,形成多元开放式结构;3、以功能互补为基础,以市场为中介,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横向联系网络,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组织管理的含义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依赖于对组织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