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高分子化学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2

3高分子化学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2


19
链引发反应
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遵循阿累尼
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
kd
A e Ed/RT d
(3—18)

lnk d lnA d Ed /RT
(3—19)
不同温度测得某一引发剂的多个分解速率常数,作lnkd1/T 图,得一直线,由截距求得Ad,由斜率求Ed。 由于Ed 为正值,从式可知,随温度升高, kd增大。
RCH2 CH + CH2 CH
X
X
RCH2CHCH2CH XX
RCH2CH [ CH2CH ]n CH2CH
X
X
X
两个基本特征: (1)放热反应。 (2)链增长反应活化能低,反应速率极高。
5
自由基聚合机理
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结构单元间的连接存在“头- 尾”、“头-头”(或“尾-尾”)两种可能的形式,一般 以头-尾结构为主。
诱导分解实际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
O
O
O
O
Mx +
COOC
MxO C
+
CO
整个过程中自由基数量没有增加,但消耗了一个引发剂分子,
从而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过氧化物容易发生诱导分解。
Mx + ROOH
MxOH + RO
25
(2)笼蔽效应(cage effect) 当体系中引发剂浓度较低时,引发剂分子处于单体或溶 剂的包围中而不能发挥作用,称为笼蔽效应。 偶氮二异丁腈在笼子中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HO OH 2HO
过氧化类引发剂的典型代表:过氧化二苯甲酰(dibenzoyl peroxide , BPO)。
BPO的分解分两步,第一步分解成苯甲酰自由基,第二 步分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放出CO2。
COOC
O
O
2
CO
O
2
+ 2 CO2
14
(3)无机过氧化类引发剂
代表品种为过硫酸盐,如过硫酸钾(K2S2O8)和过硫酸
(CH3)2C N N C (CH3)2
CN
CN
[ 2 (CH3)2C + N2 ] CN
[ (CH3)2C C(CH3)2] + N2 CN CN
[(CH3)2C C N C(CH3)2] + N2 CN
26
链引发反应
过氧化二苯甲酰在笼子的反应可能按下式进行:
O
O
COOC
O
[2
C O]
O
[
C O+
3)链终止反应
链自由基失去活性形成稳定聚合物的反应。可以分为偶合终止 和歧化终止。
偶合终止:两个链自由基头部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生 成饱和高分子的反应。
CH2 CH + CH CH2
CH2 CH CH CH2
X
X
XX
歧化终止:链自由基夺取另一个自由基上的氢原子或其他原
子而相互终止的反应。
CH2 CH + CH CH2
R N+ R
O
O
COOC
R
O
[
N OC
]
R
O CO
R N+ R
O CO+
O CO
17
链引发反应
3.5.3 引发剂分解动力学(rate constant)
引发剂的分解反应为动力学一级反应。
积分可得: 或
Rd
d[I] dt
k d [I]
[I]
ln [I] 0
k d t
[I] e kdt [I] 0
CH2 CH + CH2 CH
CH2CHCH2CH 头-尾
XX
X
X
CH2CHCHCH2 or
CHCH2CH2CH
XX
X
X
尾-尾
头-头
原因:
(1)头尾连接时,自由基上的独电子与取代基构成共
轭体系,使自由基稳定。
(2)以头-尾方式结合时,空间位阻要比头-头方式
结合时的小,故有利于头-尾结合。
6
自由基聚合机理
1.30 个引发剂残基。假定无链转移反应,试计算歧化终止 与偶合终止的相对量。 解:设歧化终止的分率为x,歧化终止产生的 大分子中引发 剂残基含量为x,偶合终止的分率为1-x,偶合终止的产生的 大分子中引发剂残基含量为2(1-x),则有:
2(1-x)+x=1.30
x=0.7
• 作业2: • P117 4
ln(0. 925 * 10-19)= -146.5*103/8.314 T T= 409K= 136°C 所以,此引发剂使用的温度范围为:136~159°C
3.5.4 引发剂效率(efficiency of the initiator) 用于引发聚合的引发剂占所消耗的引发剂总量的分率称为引 发剂效率,用 f 表示。 (1)诱导分解( induced decomposition)
过氧化类引发剂易燃易爆,贮存和使用时的安全要求较 高;偶氮类引发剂的毒性较大,作为医用材料时不易采用。
28
3.6 其他引发反应 (1)热引发
无引发剂,直接在光照下聚合。如苯乙烯的热引发聚合。 (2)光引发
(i)直接光引发 用波长较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单体引起的聚合。
(ii)光敏引发 在有光敏剂存在下经光照后引起的聚合。
回顾练习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 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2=CHCl , CH2=CCl2 , CH2=CHCN , CH2=C(CN)2 , CH2=CHCH3 ,
CH2=CHC6H5 , CF2=CF2 , CH2=C(CN)COOR , CH2=C(CH3)-CH=CH2
12
第五节 引发剂
3.5.1 引发剂种类( initiator )
(1)偶氮类引发剂
代表品种:偶氮二异丁腈(azodiisobutyronitrile, AIBN)。
(CH3)2C N N C (CH3)2
CN
CN
2 (CH3)2C + N2 CN
13
(2)有机过氧化类引发剂 最简单的过氧化物:过氧化氢。活化能较高,220 kJ/mol,一般不单独用作引发剂。
X
X
终止方式与单体种类和聚合条件有关。
CH2 CH2 + CH CH2
X
X
7
自由基聚合机理
4)链转移反应
链自由基从单体、溶剂、引发剂、大分子上夺取原子而 终止,而失去原子的分子成为自由基,继续新的增长,使聚 合反应继续进行的过程,称为“链转移反应”。
CH2 CH + YS X
CH2 CHY + S X
图3—1 自由基聚合中分子量与时间的关系
9
自由基聚合机理
(3)单体浓度随聚合时间逐步降低,聚合物浓度逐 步提高(图3—2) 。延长聚合时间是为了提高单体转化率。
(4)少量阻聚剂(0.01-0.1%)足以使自由基聚合 终止。
图3—2 自由基聚合中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10
1.对于双基终止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平均每一大分子含有
(3)辐射引发 以高能辐射(α、β、γ、X射线)引发单体的聚合。
29
3.7 聚合速率 3.7.1 概述 常用转化率—时间曲线表示。整个聚合过程可分为诱导期、 聚合初期、中期和后期等几个阶段。
1. 诱导期 2. 聚合初期 3. 聚合中期 4. 聚合后期
图3—3 自由基聚合的转化率时间关系
(1)诱导期 在此期间,初级自由基被杂质等所阻聚,聚合速率为零。
8
自由基聚合机理
3.4.3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 (1)可分为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
各基元反应活化能相差很大。其中链引发反应速率最小,是 控制聚合过程的关键。
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 (2)只有链增长反应使聚合度增加。从单体转化为
大分子的时间极短,瞬间完成。不存在聚合度递增的中间状 态(图3—1)。聚合度与聚合时间基本无关。
⑤烷基酯基
⑥烷基睛基
⑦烷基酮基
R3 C R2 CH ⑧三烷基 ⑨二烷基
R CH2 C6H5 CH3 H ⑩烷基 11苯基 12 甲基 13 氢原子
带推电子取代基,活泼自由基 空间位阻提高稳定性,
3
第四节 自由基聚合机理
3.4.2 自由基聚合机理 1)链引发反应
引发剂引发时,由两步反应组成: a. 初级自由基的生成
若严格祛除杂质,可消除诱导期。
30
聚合速率
(2)聚合初期 工业上通常将转化率在10%-20%以下的阶段称为聚合初
期。动力学研究中则将转化率在5%-10%以下的阶段称为聚 合初期。 (3)聚合中期
(3—15) (3—16)
(3—16)
18
链引发反应
半衰期(half life period) :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的一半所需
的时间,用t1/2表示。根据这一定义,式(3—16)可变形为:
t1/ 2
ln 2 kd
0.693 kd
(3—17)
分解速率越大,或半衰期越短,表示引发剂的活性越大。
实际应用时,常选择半衰期与聚合时间相当的引发剂。
I
2R
引发剂分解(均裂)形成自由基,为吸热反应, 活化能 高,反应速度慢。
b. 单体自由基的形成
R + CH2 CH
RCH2 CH
X
X
由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产生,为放热反应, 活化能低,
反应速度快。
4
自由基聚合机理
2)链增长反应
链引发反应产生的单体自由基具有继续打开其它单体π键 的能力,形成新的链自由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