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善恶论

人性善恶论

人性善恶论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孟子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在初生伊始,体内就存有种种善的因素,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这“四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是没有教养过的东西,都不会是善的。

在这儿,他的意思就是人在出生时,本质上就是恶的,和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恶,如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等,基本上,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由于他们宗教文化的影响。

我认为人生来是无所谓善恶的,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一切活动都靠的是求生的本能,这个时候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根本上并没有善恶之分。

就像两只花猫,你能说这只猫是好猫,那只猫是坏猫吗? 对于一个自己不能思考的东西,他根本就不了解我们所谓的善恶,我们怎么能说他是善或者恶呢?
更何况我们对于善恶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一切概念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为定义的,没有任何先天的成分,是社会的产物,不属于社会的动物和人是没有办法具有这些东西的。

而且善恶的划分标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内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心中的善恶尺度也是有所差异的。

人们用不同的价值尺度衡量同样的事物,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也是不同的。

人的意识来源于现实世界,人所有的情感,观念都来源于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离开了社会,没有后天的教育,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狼孩,狼孩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完全和狼一样,不同于人类,就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是狼的环境,他并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人类的意识,具有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除了身体长得像人,他再也没有和人相似的地方了。

所以说,影响一个人品质的形成不在于他先天的因素,而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先天基因影响的只是人的性格,而不是人的品质,一个人善良与否,在于他所接触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是否良好,根本没有所谓人性本善或者本恶之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又承认人的身体内有其他成分,若不加以控制就会通向恶,人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也就是说,他也承认人的善恶是后天形成的。

但是他将人性中自私和欲望的部分排除在人性之外,他认为这些人和动物相似的部分不应该是人性部分。

在这里,其实他对人性的定义已经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人性了,他认为人性只是人身体内善良的部分,而不包括其他部分,可是我们所说的人性是指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并没有说它是善是恶,既然定义不同了,结论自然也是不同的。

荀子和西方的哲学家们都认为人性本恶,但是荀子的性恶论又有异于西方人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恶的部分在于人都有求利求乐的欲望,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是由于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也有一部分人和荀子的观点一样,认为人的欲望是人恶的本源。

西方人的这种思想源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基督教的原罪说根植于他们的文化中,所以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因为有欲望,所以本质上是恶的。

但是人要生存于这个世界就必须获取生存资料,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在获取生存资料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人们认为这种冲突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又由于这些冲突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所以我们将欲望归结于一切恶的本源。

可是人的欲望本身是没有错的,这是自然法则,是人自己不能决定的自然规律。

人要生存,就必须进入社会,进入社会就避免不了和其他人争夺资源,没有人喜欢竞争,但是为了生活却必须竞争,这不是人的错,也不应该作为评价人善恶的标准。

善恶只是人类为了社会协调稳定和更好的发展,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人
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